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浓厚な接吻と肉体の交,被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91,娇妻与老汉的性事1~9

>
政府信息公開 > 提案公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河南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1330040號提案
發布日期:2025-08-01 11:01 來源:辦公室 閱讀次數:

類別:教科文衛體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河南省委員會

第三次會議1330040號提案

  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著力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強調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堅定不移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緊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提供科技保障和強大動力。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胸懷“國之大者”,立足河南稟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創新能級穩步提升,創新策源更加堅實有力,新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日趨完善,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與發達先進省份相比,我省科技創新還存在較大差距,科技創新仍然是制約我省新質生產力形成、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入國家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不夠深入。當前,創新資源加速向先進地區集聚,創新發展、引進人才、集聚創新要素難度加大,河南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面臨著發達省(市)的強力競爭。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經濟大省地位不匹配。2022年,河南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1.86%,在全國位列第17位,落后全國平均水平0.86個百分點,與我省經濟大省的地位不匹配。三是戰略科技力量支撐中部崛起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乏力。在全國已布局38個大科學裝置和20家國家實驗室中,河南尚屬空白。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約占全國總數的3%,在中部六省中不及湖北(29家)、湖南(18家)。四是高校院所研發能力不強。我省沒有一所985高校和中科院機構,2022年我省高等學校研發經費70.13億元,僅相當于企業研發投入的13.8%。五是基礎研究能力薄弱。目前我省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沒有一個A類學科,高層次人才儲備不足。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占研發投入比重僅為3.28%,居中部六省末位。六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系仍需加強。制造業中的傳統產業占比仍高達46%,而新興產業比重僅為24%,2022年我省高技術制造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6%)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2.91%)的55%左右,已經批復的19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我省尚無一家。七是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提升成效不明顯。高校院所與企業需求對接不夠充分,缺乏面向產業需求的有組織科研,科研成果對重點產業和產業鏈建設支撐不夠有力。

  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我們要錨定科技強國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科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在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為此建議:

  第一、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和科技創新大省,河南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一是持續做強“兩城一谷”區域創新大格局。全力建設以環省科學院為支撐的中原科技城、以環省醫學科學院為支撐的中原醫學科學城、以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為支撐的中原農谷,深化院城(谷)融合體制機制,加快集聚創新資源,營造創新生態,將“兩城一谷”打造為我省創新策源地。二是豐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內涵。強化省實驗室管理和服務保障能力,在高層次人才建設、重大創新成果獲取、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等方面取得標志性成果。持續完善省產業研究院和中試基地體系,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轉化通道,建設一批研究基地、中試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三是布局建設特色科技基礎設施。完善超短超強激光平臺功能,加快推進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建設,啟動建設水災變模擬試驗設施、地月電磁空間多模態觀測系統、智能醫學研究設施等項目,爭取中科院“十五五”儲備的設施項目在我省落地布局。開展引力波天文臺、重離子加速器等項目前期研究。四是爭創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推動嵩山、神農種業、龍子湖新能源等省實驗室進入國家實驗室基地或全國重點實驗室行列。積極推動在豫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入列。

  第二,謀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成果體系。注重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一是圍繞28個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強化全產業鏈條創新主體協同攻關,完善市場出題、政府立題、科學家答題的重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構建我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體制機制。二是加強行業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我省重點產業鏈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重點和重大項目的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取得一批迭代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支持、參與基礎研究,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新突破。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技術交易。完善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成果數據庫,做大做強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和機制,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壯大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推動技術市場繁榮發展。 四是深化科技獎勵改革。加大政策激勵力度,對具有沖擊國家科技獎潛力的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對獲得國家科技獎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省級配套獎勵,確保我省每年在國家三大獎方面都有收獲。

  第三、完善創新驅動公共服務體系。堅持系統觀念,注重協同聯動,切實增強科技體制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效性。一是強化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加強科技文獻、科學數據、農林作物、實驗動物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科研條件建設,簡化科研儀器設備采購管理。促進科研設施和儀器邏輯共享、物理共享、輻射共享、開放共享,強化績效評價,健全獎懲機制,提高使用效率。強化科研基礎服務保障,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二是健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強化關鍵共性平臺建設,聚焦我省28條產業鏈和新興產業集群共性關鍵技術,布局50家以上協同攻關、成果轉化、檢驗檢測、中試放大等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轉化。三是健全科技服務綜合體工作機制。聚焦提升服務、協調、執行、實踐、指導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健全省科技廳、省轄市和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組成的三級科技服務綜合體,為全省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優質服務,鍛造全面、高效的區域創新服務體系。

 

豫科案〔2025〕54號                                                                                                                                            簽發人:張 銳

                                                                                                                                                                               辦理結果:A


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

河南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1330040號提案的答復


龐進紅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的提案”(第1330040號)收悉,省科技廳經認真研究,針對您提出的有關意見建議,向您回復答復意見如下。

  一、已開展的相關工作情況

  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工作,親自部署了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有力地支撐河南經濟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方向發展。

  (一)高端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創新策源效應日益凸顯。一是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質效提升。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落地鄭州。崖州灣實驗室河南試驗基地啟動建設。河南師范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二是實驗室體系重塑重構。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力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硬核支點和強力引擎,先后揭牌運行20家省實驗室和6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省實驗室布局研發、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形成“強核心、多基地、大開放、大協作、網絡化”的創新體系。新建省重點實驗室16家,總數達260家。三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破冰突破。我省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短超強激光平臺加快建設,水災變模擬試驗設施、地月電磁空間多模態觀測系統、智能醫學研究設施3個項目納入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四是構建形成河南特色省屬科研院所體系。推動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做強省農科院、重建省醫學科學院、建設省中醫藥科學院。五是一流大學(科研機構)鄭州研究院加快布局。中原科技城規劃1200畝用地用于一流大學院所組團,多所高校已落地或簽約在鄭州設立研究院,聚焦河南發展所需,提供頂尖智力支撐。哈工大鄭州研究院獲批全省首個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探索出“哈工大元素+河南發展”模式。五是產業創新發展支撐平臺深度覆蓋。以市場為導向、重大任務為牽引,建設集研發、中試、產業化、工程化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先后布局41家省產業研究院,建設50家省中試基地。

  (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初步構建,科研之花結出產業碩果。一是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取得標志性成果。三年來,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76項,爭取中央財政資金12.75億元;啟動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72項,省財政支持總經費10.2億元。常俊標教授發明我國首個抗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為新冠肺炎治療作出中國貢獻;省農科院雷振生團隊完成的“小麥優質高產親本材料創制與鄭麥379等品種選育應用”項目育成小麥品種14個,累計推廣超1.2億畝。二是產業鏈創新能力持續躍升。聚焦“7+28+N”重點產業鏈群,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支撐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躍升,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3.6%。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推進中原量子谷建設,持續打造算力高地,我省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9位。三是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力度加大。三年來,3253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支持經費16.73億元;79個項目獲得“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河南)”資助,支持經費2.47億元。探索設立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加大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研人員資助力度,青年科研人員項目占比超60%。

  (三)創新人才引育用服改革成效突出,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日趨完善。一是人才招引成效顯著。出臺“1+20”一攬子人才引進政策,成功舉辦三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累計引進頂尖人才30人、領軍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萬人。成立省人才集團,組建國際獵頭公司,向全國、全球發出河南的“人才邀約”。二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步伐加快。2023年我省“兩院”院士增選6名,全國排名第6位,常俊標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康相濤、趙中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專家當選“兩院”外籍院士。三年來,獲國家杰青、優青資助17人,總數達到70人。三是全方位人才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將人才服務關聯事項整合為“一件事”,在省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人才事項服務窗口,開設人才服務網上專區。加快構建人才安居保障體系。出臺高層次人才醫療保健實施細則、子女入學實施細則,解決高層次人才后顧之憂。

  (四)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持續完善,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強勁有力。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陣地。高標準建設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探索創新資源共享、“一區多園”等新路徑。信陽、許昌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我省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9家,居中部第2位、全國第5位。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完善。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單列管理試點改革,試點單位賦權職務科技成果1600余項,轉化1100余項,合同金額3.3億元。布局建設21家省級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三是織密織牢技術轉移交易網絡。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洛陽分中心、周口分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揭牌運行。舉辦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覽會,建設沿黃九省技術轉移協作網絡,近三年共吸納省外6000余項先進技術成果在我省落地轉化。培育188家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其中國家級6家。健全專業化人才隊伍引育機制,全省技術經紀人超過5000人。

  (五)“放管服效”改革深入推進,一流創新生態加快構建。一是以新型研發機構為方向的科研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實行理事會決策制和院所長(主任)負責制,依照章程管理運行,充分賦予首席科學家在編制使用、人才引聚、成果轉化、經費使用、薪酬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二是重大科技項目管理機制持續完善。探索施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機制,對嵩山實驗室、龍門實驗室等實行重大科技專項“備案直通車”制度,項目實施全過程充分授權、全權委托。落實“放權限、四自主”科研經費改革舉措,試行財政經費預撥制。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和“直通車”試點,撥付周期由4個月以上減至21天。三是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修訂《河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完善科技獎勵提名制和評審機制,優化獎勵結構,在省科技進步獎中增設特等獎。四是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圍繞服務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進行重塑性機構改革,提升專業化水平和行政效能。選派61個省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和2000余名科技特派員,為鄉村振興“添智賦能”。

  二、下一步工作舉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的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進:

  (一)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探索區域創新發展新路徑。一是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聚焦糧食安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創新,加快建設區域特色戰略科技力量。聚焦種業種質種苗種群,整合優質科研資源,加大種業關鍵技術和重點品種研發力度,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統籌沿黃科技資源布局和創新能力建設,圍繞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動態凝練一批科技專項,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把黃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聚焦水源涵養、水質保護、水資源配置、生態治理等領域,強化科技攻關,提供科技支撐,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二是不斷健全央地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從規劃編制、重大任務落實、區域協同創新等方面主動融入國家創新布局。對接國家“十五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工作,組織技術預測及戰略研究,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區域、能力環境等方面,強化與國家規劃銜接。結合國家創新布局和河南優勢特色,篩選凝練全省農機裝備、核心種源、綠色低碳等優勢領域的重大創新需求,健全部門對口聯系工作機制,力爭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指南。三是著力推動區域創新協同發展。統籌發揮產業、區位、要素等方面優勢,打造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創新圈。持續推進鄭洛新自創區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政策試點,研究制定支持高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組建河南省高新區聯盟,指導支持三門峽、商丘、周口創建國家高新區,組織開展新一批省級高新區培育創建。

  (二)推動創新平臺提質轉型,實現創新策源能力新突破。一是提升平臺創新能級。爭創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河南區域核心基地,推動更多省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成為國家實驗室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針對性輔導,力爭在新一輪優化重組中入列。在小麥等領域積極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二是優化平臺體系布局。強化省實驗室產業支撐能力,聯合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應用基礎研究開展全方位合作創新。創新“實驗室+產業化公司”等成果轉化模式,注重開展成果轉移轉化和中試熟化。開展省實驗室監測、評估、考核,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標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標準,加強考核評估,有序開展省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三是提升平臺服務質效。強化中試基地服務管理,提升中試基地建設質量。聚焦重點產業鏈培育,新命名一批省中試基地。促進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定期編制省級新購大型科研設施與儀器預警目錄,規范新購置大型儀器設備的論證采購申請程序,持續開展創新券申領、兌付,促進存量資源系統集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

  (三)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原創性、顛覆性、迭代性新成果。一是聚焦關鍵技術攻關。強化有組織科研,探索構建“產業立題、企業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制,在糧食種質資源、人工智能、先進功能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綠色低碳、生命健康、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項目。加強“揭榜掛帥”“PI制”“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方式的運用,建立完善項目需求庫。聚焦未來產業布局需求,依托龍頭企業、創新聯合體設立10個重大產業類專項。啟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專項,打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新范式。二是謀劃“兩重”“兩新”項目。積極推動二氧化碳利用集成技術及裝備、水災變模擬科技基礎設施等首批“兩重”項目批復實施,爭取更多國家資源。堅持常態化征集、高起點謀劃,依托省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凝練儲備新一批“兩重”項目,強化與國家重大戰略、國家創新布局有效銜接。聚焦“兩新”政策落實,大力構建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綠色循環產業發展為一體的科技創新鏈條,推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更好滿足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科技創新需求。三是優化基礎研究體系。提高組織化程度,優化基礎科學問題選題機制,瞄準我省重點產業鏈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超前謀劃一批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力爭取得迭代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省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效運行,出臺《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構建研究類、人才類、環境條件類等三大系列10種項目類別的資助體系。探索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企業聯合基金。加強與國家基金委的合作,簽署第四期合作協議。

  (四)拓展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完善供需精準對接新模式。一是完善技術交易平臺體系。按照“1+4+N”體系布局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及分中心,構建省市縣三級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加大技術轉移獎補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建設綜合性、專業性技術轉移機構。加強技術經紀人培訓管理,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專業職稱晉升渠道。發揮全省科技成果數據庫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完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登記匯交機制,促進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供需雙方精準對接。二是賦能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全面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單列管理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改革,把成果轉化績效作為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的重要內容,與科技資源配置、科技評獎評優掛鉤,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由重論文向重應用轉變。探索開展專利成果“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試點,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將專利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撥投結合”創新改革。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三是建強成果轉化載體支撐。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布局省級示范區,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模式。出臺《河南省概念驗證中心管理辦法》,培育一批省級概念驗證中心,打通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數據庫,重點在各縣(區)布局成果轉化機構,培育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引領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五)支持高端人才引進成長,優化近悅遠來發展新生態。一是梯次培育本土人才。靶向培育頂尖人才,實施頂尖人才培養計劃,堅持“一人一策、特事特辦”,提供好平臺創設、經費支持、團隊建設等服務,打造院士后備隊。突出培育領軍人才,優化領軍人才發展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在“賽馬”中“相馬”,促進更多領軍人才成長進步。優化中原學者、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等遴選機制,培育更多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前瞻培育青年人才,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二是吸引集聚高端人才。發揮“中原英才計劃(引才系列)”、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等引才品牌牽引作用,聚焦重大平臺、重要學科建設和重點產業鏈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高端緊缺人才和實用領軍人才。推動院士工作站、中原學者工作站建設,為企業搭建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的服務平臺。三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實施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組織開展中原學者交流活動、企業領軍人才培訓班等系列活動。

  (六)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發展新動能。一是提升科技治理效能。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技體制改革任務,謀劃我省新一輪改革舉措,強化科技創新政策統籌和審查,推動科技政策從各管一段向高效協同的政策體系轉變。探索建立科技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支持和保護創新積極性,形成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圍。研究制定《河南省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建立信用等級分級評價、分類監管的新型治理體系。制定加強科技倫理的相關政策,健全組織機構和高水平專家隊伍。開展科技安全風險評估和定期研判,做好科技領域重大風險防范化解。二是完善科技激勵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賦予頂尖人才、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管理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和優秀人才舉薦權。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允許科技人才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和離崗創業,加大股權期權激勵力度,給予人才與其貢獻相適應的工資待遇。建立與崗位職責目標相統一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賦予科研機構、高校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權。三是強化科技服務能力,打造“政策直享、平臺直聯、服務直達、訴求直辦”的科技服務綜合體2.0服務模式。

  最后,感謝您對河南科技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埋頭苦干,推動河南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優化,為實現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面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5年6月3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河南省科學技術廳 0371-65956116

  聯 系 人:路 林

  郵政編碼: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