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酷暑難耐,在蘭考縣葡萄架鄉賀村集村的蜜瓜大棚里,一些瓜苗已經陸續開出嫩黃色的花朵。“這個季節主要還是警惕病毒病,尤其秋季最嚴重,它主要通過粉虱等害蟲傳播,傳染速度非常快……”河南省蜜瓜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以下簡稱蜜瓜產業服務團)團長常高正帶領團隊一進大棚就發現了幾株染病的瓜苗,他迅速拔掉感染病毒病的瓜苗,同時叮囑種植戶“盡快修補防蟲網,阻斷害蟲傳播路徑,防止病害蔓延。”
“我們防病毒病已經很有經驗了,但還是防不勝防。”種植大戶張樹鋒介紹:“今年春天一茬就賣了200多萬!擱以前哪敢想?多虧了常高正老師的技術指導,病毒病從55%降到10%以下,這瓜就是地里長的金元寶!”
這場“甜蜜逆襲”的起點,是202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危機。當時一種新型曲葉病毒隨粉虱入侵蜜瓜田,被感染的植株葉片蜷成筒狀,沒等掛果就死了大半;加上秋季暴雨偶爾倒灌進棚,不少農戶眼睜睜看著即將成熟的蜜瓜爛在地里。“那時候一進棚就心慌,葉子黃一片,粉虱在瓜葉上跳,打藥都趕不及。”張樹鋒還記得當時的焦灼。
正在這時,常高正帶著蜜瓜產業服務團扎進了大棚。他們白天蹲在大棚內數粉虱密度,晚上在臨時搭建的“田間實驗室”里測數據,終于摸透了病毒的“脾氣”:高溫干旱時它復制最快,粉虱是主要“搬運工”。“得給蜜瓜搭個‘防護盾’!”常高正的方案簡單卻管用——給大棚換上加密防蟲網,粉虱想進棚得“鉆針眼”;大棚內保證一定的濕度,保持在80%以上,病毒活性立馬降下來;黃色粘蟲板在棚里排開,葉面噴藥與根部用藥相結合,粉虱密度很快壓下來了。
垌陽鎮劉樓村瓜農柴愿軍侃侃地介紹著自己的種植經驗:“在兩個棚之間種上兩排玉米防干熱風,并挖深排水溝預防暴雨漫灌……”。他介紹說還運用了干籽直播的方式和“花陰防曬法”,“常老師說干籽直播比移栽好,種子直接在土里扎根,就像孩子在自家炕頭長大,底氣足!”最近棚內氣溫高,常老師傳授的遮陰法幫了大忙,前幾天他剛剛用無人機在大棚頂部噴撒了薄泥漿,給瓜苗撐了遮陽傘。
科技特派員對他的這種做法表示認可,還夸贊地膜下那些白生生的瓜苗根系在土里盤得結實,沒有病蟲害跡象,田間管理十分到位。今年春季,柴愿軍種的蜜瓜畝產達到6000多斤,甜度達到18以上,客商搶著收瓜。
品種升級讓蜜瓜身價再上臺階。蜜瓜產業服務團培育的蜜瓜新品種“格瑞斯”成了“明星”。在上海的高端超市,它能賣到15元一斤;給連鎖品牌做定制供應,訂單價能突破35元。張樹鋒算過賬,“現在種‘格瑞斯’,1畝地能凈賺1萬,頂過去10畝小麥!”
賣瓜也不用再“看天看臉”。蜜瓜產業服務團搭建起“專家指導種瓜、合作社統一收儲、電商直達餐桌”的鏈條,和很多高端水果商簽訂了銷售訂單,“瓜妹兒”品牌直播時,一款“冰糖心”蜜瓜3分鐘就賣了10萬斤。“以前拉到市場等收購,價格被壓得低;現在客商提前來看棚,定金打過來,我們只管把瓜種好。”柴愿軍的手機里存著快遞單,最遠的訂單發去了海南。
如今的蘭考,4萬畝蜜瓜田連成片,十余個鄉鎮、百余個行政村都飄著瓜香。從2018年拿下蘭考首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到2024年斬獲首屆“豫農優品”,品牌價值突破12億元,這顆蜜瓜已經成了當地的“金名片”。常高正團隊帶出來的50多個“土專家”能自己看苗辨病,3萬多農戶受過培訓,連山東、河南的8個周邊地市都來學經驗。
“好技術不是實驗室里的論文,是能讓農戶攥著錢笑的實在辦法。”蘭考蜜瓜的藤蔓還在延伸,而更多鄉村的田埂上,科技特派員的腳印正連成線、織成網。他們是架在實驗室與田野間的“轉化橋”,是托舉農戶從“會種”到“種好”再到“賣好”的“擺渡人”,是讓農業科技真正扎根大地的“播種者”,更是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