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河南大地麥浪翻金、薯苗滴翠、椒田蔥郁。為保障“三夏”生產順利進行,河南省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紛紛奔赴田間地頭,化身麥田里的“測產官”、薯壟旁的“育苗師”、套種地里的“開方人”,用創新技術為豐收加碼,讓“藏糧于技”照進現實。
5月26日,信陽市淮濱縣臺頭鄉何莊村的麥田里一片繁忙,河南省小麥(弱筋)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聯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對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進行實打驗收,用數據見證“藏糧于技”的實踐成果。
在示范區田間,農業專家郭天財、王永華、周國勤、蘇東、王開斌、劉學強、毛瑞玲、熊偉、何偉、黃樹祥等嚴格按照測產規范開展實打驗收。最終數據顯示:免耕帶旋播種田塊平均畝產達576.2公斤,較傳統翻耕播種增產10.7%!種糧大戶謝實營看著金黃的麥穗感慨:“秸稈直接還田,沒耽誤出苗還省了犁地錢,每畝多打60多斤糧,這技術真中!”現場農戶紛紛點贊,直言“看到了科學種田的真效益”。
在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的滾滾麥浪間,收割機轟鳴如鼓點,奏響豐收序曲。駐馬店市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連日駐守田間,讓科技成果在沃野生根。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王群教授團隊帶來的“寬幅精播”“調土強根”等核心技術在此落地生花,顯著提升土地產出率——小麥播量精準減少10%,畝穗數卻逆勢增加,單產穩步提升,科技對豐收的貢獻率躍升為看得見的金黃麥粒。
“我們要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種子’。”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宋睿博士的比喻樸實而深刻。烈日下,他俯身細察麥穗成色,麥芒劃傷手臂也渾然不覺,專注的身影正是科技工作者對大地最深沉的承諾。
與此同時,林州市原康鎮掀起“科技興薯”熱潮——河南省甘薯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帶著12萬株脫毒紅薯苗和“脫貧錦囊”,為當地產業發展送上“硬核”支撐。
在“科技興農惠民生 甘薯育苗促振興”主題活動現場,洛薯13、商薯19等多個兼具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脫毒薯苗整齊亮相,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通過捐贈優質薯苗與產業研討,為當地甘薯產業注入科技動能。這些由科技特派員精心培育的“金苗苗”,將為提升當地甘薯種植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發揮大作用。
5月21日,河南省小麥辣椒套種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團長姚秋菊帶領團隊,走進許昌市鄢陵縣,為麥椒套種產業豐收保駕護航。
在馬欄鎮大路莊村、只樂鎮寺東張村示范基地,服務團發現部分小麥因干旱早熟,辣椒幼苗也受到病蟲害威脅。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們現場施策:建議農戶及時搶收早熟小麥,關注天氣變化,避免小麥因降雨發芽霉變;同時提醒農戶要重點防治麥蚜,防止麥收后蚜蟲轉移危害辣椒,并就辣椒水肥管理、整枝打杈等關鍵環節進行詳細指導。活動現場,服務團還贈送了技術書籍資料和麥椒套種芝麻種子。
5月24日,信陽市弱筋小麥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奔赴息縣開展夏收夏種科技服務,為糧食安全“加碼”。
在中麒農業科技公司揚麥15良種田,服務團發現部分地塊因施肥不均、前期控苗不足及大風出現倒伏,現場開出“處方”:均勻施肥控苗抗倒,倒伏田塊用貼地割臺收割機減少籽粒損失。針對小麥成熟期天氣風險,團隊強調“成熟一塊、收割一塊”,避免穗發芽霉變,并在弱筋小麥示范基地指導田間管理要點。
隨后,服務團馬不停蹄趕到遠古生態農業公司酵素基地,不僅指導小麥搶收減損技術,還為麥后水稻搶種“劃重點”:做好苗床溫濕度管理、實時監測病蟲害。“周末下鄉服務,就是為了不耽誤農時!”服務團成員表示。
從測產數據到田間實操,從良種推廣到模式創新,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中原大地上,讓“科技紅利”轉化為“豐收效益”。這是一張生動的“三夏”生產畫卷,更是一場科技與土地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