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寒到酷暑,中原大地的麥浪里始終活躍著一群“科技使者”。面對降水分布不均、旱澇風險疊加、干熱風等極端天氣挑戰,河南科技特派員帶著專業知識和創新技術下沉一線,深入田間地頭,用科技為夏糧“增粒添重”,勾勒出一幅“風吹麥浪千層碧,粒粒金黃終可期”的豐收圖景。
今年河南農業生產可謂“壓力拉滿”,3月中旬起持續少雨,疊加干熱風,土壤失熵較快;5月15日入汛后,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氣候偏差,降水不均、旱澇急轉風險高。目前正值小麥產量形成關鍵期,全省科技特派員迅速組成田間“應急隊”,用技術“組合拳”破解“天時之困”。
5月21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員郭紅甫、孫剛強、劉曉帆等一行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雨水天氣擔憂,他們深入清豐縣、濮陽縣,針對小麥成熟期突遇降雨情況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雨水要來,先清溝!”他們手把手指導農戶疏通田溝,并建議:“無溝系配套地塊需調度排澇機具搶排積水,尤其要加快倒伏麥田排水降漬,避免穗發芽。處于灌漿期的麥田,要持續抓好‘一噴三防’,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選藥用藥,噴施植力源促灌漿、提粒重。同時,要密切關注天氣,合理安排收獲進度,在小麥臘熟期適時收獲,防范干熱風,可葉面噴施植力源減輕其影響,綜合多方面措施確保小麥產量和品質。”
從豫北平原到黃河沿岸,科技特派員織密“技術保障網”,讓每個麥田都有“科技管家”。在“中國小麥第一縣”滑縣,5個試驗示范基地成了“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員黃利華團隊在這里試驗10余項新技術,篩選出了更適合滑縣種植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并落實“兩減”技術,還把課堂搬到田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現場觀摩會上,農戶圍著抗病良種“看門道”,短視頻里還有科技特派員按時令直播的“田間管理經”。“現在俺足不出戶就能學技術!”種糧戶李大叔拿著科技特派員剛發的技術明白紙邊看邊說道。
38℃高溫炙烤下,封丘縣100余萬畝灌漿期小麥面臨干熱風威脅。封丘縣科技特派員服務隊聚焦麥田后期管理,指導農戶科學應對,筑牢豐收防線。“干熱風會導致小麥千粒重下降、提前枯死。”科技特派員、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王廣軍蹲在麥田里“開處方”:“微噴灌30分鐘就夠,大水漫灌要不得!”他指導農戶用“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酯”葉面肥組合,為葉片“穿防曬衣”,增強葉片抗逆能力。
持續高溫干旱也導致孟津區小麥生產形勢嚴峻,西部旱區出現枯苗現象。科技特派員積極通過微信群、電話發布技術信息,并深入14個鎮(街道),發放資料、入戶指導,提醒廣大農戶要及時利用水利資源抗旱澆麥,注意澆水時機;搶抓時期防治白粉病、麥穗蚜等病蟲害;科學應對倒伏風險,避免大風前澆水,倒伏麥田加強防治與葉面噴肥;強化“一噴三防”,科學配伍藥劑與葉面肥促灌漿;密切關注天氣,遇陰雨提前搶收優質小麥,做好除雜、晾曬及單品種貯藏,確保顆粒歸倉、品質達標。
科技特派員不僅保穩產,更要促升級。河南省科技特派員黃俊偉、王麗琳、張紅云團隊在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合作社小麥試驗示范基地組織召開的小麥新品種新技術培訓觀摩現場會現場,70多位“種田能手”圍著抗旱新品種豫農523“取經”。“這品種抗旱能力強!”種糧大戶任延旭當場表示今年要種植100畝以上。科技特派員帶來的“良種+良法”組合,讓農戶看到“科技種田”的新圖景。
從春管到夏收,科技特派員的足跡遍布中原。科技特派員張偉、農藝師王娜深入虞城縣杜集鎮向陽村,手把手教農戶應對即將到來的干熱風。“尚未澆第二遍水的農戶需抓緊噴灌或小水細澆,避免土壤板結和倒伏,確保能澆盡澆、應澆早澆,促進籽粒灌漿,增加小麥粒重。同時,要密切關注天氣,落實后期管理措施。”科技特派員的諄諄叮囑里藏著糧食豐收的密碼。
當金黃麥浪化作豐收答卷,科技特派員用腳步丈量責任,以技術賦能生產。在中原大地的每一穗麥粒里,都藏著科技的力量,寫著“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