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呼喚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
上個世紀80年代,每到周末,總有一群來自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工人以及科研人員,往返于上海與長三角各地,為長三角地區的鄉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出謀劃策、指導生產,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生產管理經驗幫助企業發展生產、加強管理,幫助很多由于生產經驗與技術能力不足而面臨生產困境的企業“起死回生”。
人們管這群充分利用周末時間,來往于上海與長三角各個城市鄉鎮企業之內的技術人員叫做“星期天工程師”。江蘇陽光、雅戈爾等知名企業在創業之初均受過“星期天工程師”的點撥。長三角城市之間高頻率的人才流動以及與此同時迅速發展的江浙鄉鎮企業,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初期企業家們對早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共同記憶。
“星期天工程”創造的經濟效益是自身勞動報酬的97倍
“星期天工程師”活躍的時期正逢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脫胎于社隊企業并在以“蘇南模式”為主要代表的鄉鎮企業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在夾縫中求生,在批判中成長”,積極與上海工廠開展自發的合作聯營,以市場為改革導向的星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迅速成為燎原之勢。隨著鄉鎮企業迎來發展黃金期,江浙地區干部尤其是鄉鎮企業領導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但其首先面臨的是缺乏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的問題,這嚴重掣肘了企業的發展。
為應對鄉鎮企業發展初期的困難處境,企業干部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生產及研發能力強的上海“挖墻腳”,通過請一些國有企業或者科研院所的技術工人和研究人員,利用周末以及休息時間前往江浙進行生產以及技術指導,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爭取進一步發展。以蘇州、無錫、常州為例,幾乎所有的鄉鎮企業都有上海來的“星期天工程師”,其業務涵蓋研發、制造、設計、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據統計,“星期天工程師”創造的經濟效益是自身勞動報酬的97倍之多,可見其對帶動鄉鎮企業生產發展,推動當地集體經濟發展起到的巨大作用。
江浙地區鄉鎮企業欣喜于“星期天工程師”在當地能量的發揮。但是,對于“星期天工程師”原屬單位而言,其態度卻截然相反,這種計劃外的自發性人才流動最初卻不能為相關工廠以及科研院所認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中央以及地方對科學技術以及專業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視,相關政策逐漸放開。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科學技術人員可以業余從事技術工作和咨詢服務,收入歸己”。1988年,國務院通過《國家科委關于科技人員業余兼職若干問題的意見》,上海市科協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發起成立上海星期日工程師聯誼會(“星工聯”),上海不少著名教授、學者帶頭加入,短短幾天,“星工聯”注冊人數超過3000人,“星期天工程師”形成了自己有組織的服務平臺。自此,“星期天工程師”作為合法、合規的工作方式,被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所普遍認可和推廣。
上世紀80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師”現象,一方面,促進了上海生產技術以及管理能力向附近地區轉移和擴散,推動了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以“人才”為主體進行生產、創新要素交流,高級技術工人在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管理能力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江浙地區新生代的企業以及優秀企業家,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儲備力量。最重要的是,“星期天工程師”是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與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在以市場化為基礎、自發組合為主要方式,聚焦生產發展和技術推廣的人才一體化流動初步嘗試。在此之后,長三角地區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更加頻繁,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持續提升。
以“星期天工程師”帶動長三角人才流動和共享精神理念
人才是技術革新、產業協同、區域融合、制度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以人才自由流動為主要形式的“星期天工程師”可以彌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失衡狀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在互相交流中共同發展。在跨區域交流更加緊密、人員流動更加頻繁、人才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新形勢下,面對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協調聯動性不強”“產業同質化嚴重”等突出問題,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同樣呼喚“星期天工程師”,當然不一定再是這種形式,最關鍵的是其背后的人才流動共享的精神理念。
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不僅僅應活躍在企業技術研發、經營管理等領域,更應包括金融、產業創新、文旅等諸多領域。新時代“星期天工程師”的實現方式多種多樣,既包括多點執業、干部調配等傳統模式,還包括通過“帶土移植”“科技聯姻”“筑巢引鳳”“客座顧問”“遠程會診”等多種方式實現的人才共享模式,不同的實現模式可以體現不同的人才需求。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已經突破了固有的定義,體現了以人才共享為主的共享經濟發展趨勢。
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以及企業應該積極引導、充分發揮新時代“星期天工程師”自身專業優勢以及資源集聚能力,助推區域要素流動與產業升級,實現長三角社會經濟一體化可持續發展。
第一,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需要以系統規劃為導向,創新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可以在規劃綱要的基礎上,特別注意進一步完善人才合作協調的機制,建立立足長三角協同發展、溝通高效的人才協調機制。完善人才合作機構,在各省市建立人才工作小組以及管理部門,完善聯席會議制度,保證三省一市在人才交流工作方面的及時溝通。
第二,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應該聚焦構筑產業鏈競爭力,實現深層次產業協同。將各省市競爭最激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能級產業的協同培育,作為人才共享的工作重點,破解長三角產業同構嚴重的難題,緩解產業一體化過程中的地方利益沖突。同時,充分發揮上海科創中心的作用,將眾多科研成果通過人才流動、技術傳播的形式向長三角區域發散,與長三角地區共享相關的人才資源,推動整個長三角區域的創新升級發展。
第三,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應建立市場化人才流動平臺,高效匹配雙方需求。長三角區域的人才共享,需要在遵循人才發展規劃以及人才協調機制的基礎上,強調建立市場化的人才流動機制。可以搭建“人才共享信息服務平臺”,對供需雙方的信息進行統籌匯總以及集中管理,實現供需雙方的高效匹配。鼓勵新設一些共享人才中介機構,加強人才供需雙方之間溝通,保障用人單位以及勞動人員的合法權益。
第四,新時代的“星期天工程師”應該享受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保護參與人才共享三方的合法權益。人才承接地區政府及企業應該充分考慮人才轉移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為人才解決保險、工作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困難。共享人才與原單位、承接單位應該簽訂三方協議,保障三方各自的合法權益,使“星期天工程師”在協議框架下開展工作,避免人才共享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糾紛。對于愿意共享轉移的人才以及相關企業應該給予一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