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浓厚な接吻と肉体の交,被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91,娇妻与老汉的性事1~9

當前位置:首頁 政府信息公開 > 河南省科技工作報告

省科技廳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基本情況和2011年工作安排


發布日期:2011-04-13 09:14來源:辦公室 閱讀次數:

省科技廳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基本情況和2011年工作安排

辦公室
 一、2010年及“十一五”科技工作基本情況
    2010年,省科技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豫、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一個載體,三個體系”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全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大會精神和《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不少領域新取得了重大突破。洛陽市成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安陽、南陽高新區獲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這是國家自1992年以來時隔18年后開展的首批國家高新區升級工作。此次獲得批復的13個省級高新區,中部省份有3家,我省就占2家,使我省國家高新區在數量上達到4家,上升到中西部第一位,全國第五位。南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科技部批準建設,成為我省第二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0年,我省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達到25149件、1653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8.4%和44.7%。獲得專利金獎1項,專利優秀獎5項。2010年度我省共榮獲國家科技獎22項,其中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全國共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5項。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大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2010年實施18項重大科技專項,總投入財政科技經費1.69億元,拉動企業研發投入14.14億元。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實施的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重大科技專項,2010年中標國家重點工程20億元,專項實施以來已中標合同金額共達66.3億元,創利稅13.6億元,在世界最高電壓等級和最長輸送距離的首條100萬伏晉東南-荊門交流和首條80萬伏向家壩-上海直流等輸電工程中成功應用。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實施的風力發電成套裝備重大科技專項,僅用一年多時間就開發出2.0兆瓦風電整機和1.5-3兆瓦電機、風葉、軸承等主要部件,有望形成百億規模的新興產業群。2.0兆瓦風電整機已在內蒙通遼風場順利實現并網發電,取得銷售收入6億多元。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實施的盾構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重大科技專項,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中標北京、鄭州、重慶等地鐵工程,合同金額15億元。南陽防爆集團實施的核電廠用系列核級電動機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技專項,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形成了核級電動機的產業化生產能力。該集團在重大科技專項的推動下,成為國內同行業惟一同時具有核島內、外系列核級電機設計制造許可證的企業。洛陽普萊柯實施豬主要疫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新型疫苗開發重大科技專項,研制的“豬圓環病毒疫苗”是國內惟一獲得國家新獸藥注冊證書的豬圓環病毒疫苗。中信重工實施的低熱值褐煤提質新技術與裝備重大科技專項,國內首條褐煤提質生產線已成功投產,將神華原料褐煤噸熱值提高了83%,達到了國家型煤的標準要求,有望在總量占全國煤炭總儲量十分之一強的劣質資源的利用上實現重大突破。
    (二)推進產業集聚區科學發展。經過深入的調研,代省政府起草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集聚區的實施意見》和《河南省創新型產業集聚區管理辦法》,并經省政府審議通過實施。根據《意見》和《辦法》的精神,已首批確定了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為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等10個產業集聚區為創新型產業集聚區試點,予以重點培育支持。安陽、南陽高新區成功升級國家級高新區,將有力推進豫北、豫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力支持了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國家高新區和洛陽國家高新區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2010年,全省4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875億元,同比增長30.5%。穩步推進科研生產試驗基地建設,2010年完成投資2.51億元,實現產值2.4億元。
    (三)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面向產業集聚區,新建96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企業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能力的提升。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目前我省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16家,數量居中西部地區前列。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13個。河南理工大學的瓦斯地質與瓦斯治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河南農業大學的糧食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獲準建設,為實現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突破奠定堅實基礎。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顯著提升我省基礎研究的實力,2010年承擔實施了4項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近40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經費1.2億元,均創歷史新高。新啟動實施了8項基礎與前沿技術重大項目。我省學者在國際學術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了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的論文,標志著在此前沿領域研究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四)擴大科技對外開放。省政府與科技部開展了第三次省部會商工作,圍繞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等方面議題進行了磋商,達成了共識,將共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共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加大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計劃項目的爭取工作,目前礦山重型裝備、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新型特種耐火材料關鍵技術、化學制漿造紙聯產氧化鋁、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及示范、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重大新藥創制、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等一批項目已基本落實。實施了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與悉尼大學合作實施的畝產800公斤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與示范重大科技專項,完善超級小麥育種基地5萬畝,示范田單產達到836.4公斤。在我省企業和高校院所建立了42個院士工作站,已引進50多名院士進入院士工作站工作,大大提升了我省科技人才隊伍層次和整體創新能力。開展了科技招商工作,實施了科技招商項目13項。認真開展科技援疆工作,以項目為載體,幫助對口的哈密地區爭取援疆資金4240萬元。
     (五)以優良品種培育為突破口支撐糧食總產超千億斤。組織實施了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和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三個重大科技專項,培育推廣河南省兩大糧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導品種。專項實施兩年多來,“百農矮抗58”推廣面積累計增加5800多萬畝,增產小麥約30億公斤,連續兩年成為河南省及黃淮南部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和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成功實現了小麥主導品種新一輪的更新換代。2010年“鄭麥366”百畝超高產攻關田單產創造了688.7公斤的優質強筋小麥新紀錄,“鄭麥366”已成為我省小麥的第二大主導品種。2010年玉米新品種“浚單20”全國種植面積已達4000萬畝,累計已推廣1.32億畝,有望成為繼“鄭單958”之后又一個可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玉米品種。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2010年鶴壁市萬畝連片小麥平均畝產695.4公斤,創全國同面積小麥高產歷史紀錄。良種培育的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不但為我省糧食大面積開展高產創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體系,而且為我省糧食總產連續創歷史新高,進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7個縣(市)被列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市),獲批的試點縣(市)數量和資助金額均居全國前列,新確定了8個省級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
    (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00億元,同比增長24.8%。以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藥和新材料等產業為重點,實施“優質鋼精煉用透氣元件及其機構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等31個轉型升級“雙千”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項目總投資27.95億元,達產后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120億元,新增稅收9.4億元,利潤15.2億元。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工作。新培育128家高新技術企業,31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中部第一位。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國家創新資源的支持,2010年共有166個項目獲得國家創新基金的支持,資助金額1.14億元,首次實現超億元,是我省獲得國家創新基金立項數量和資助金額最多的一年。新培育南陽光電等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新鄉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等2家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新增2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七)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的落實。探索建立上下聯動建設自主創新體系的機制,按照突出特色、重在聯動的原則,首批選擇以高新技術產業、農業和資源為主導產業的新鄉、周口、平頂山、開封、洛陽等5個省轄市作為試點,開展了市廳會商工作,通過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實施等手段支持會商市開展科技創新。2010年會商市新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經費數都占總數的1/4以上,周口市首次承擔了4項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探索產學研結合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的新機制。新組建了盾構、耐火材料、生物醫藥、中藥現代化、小麥、花卉、軌道交通等7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省內外相關110家企業、45所高校和65個科研院所圍繞整個產業的關鍵技術開展戰略性的技術合作和聯合攻關,提升相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已開發出風電裝備、盾構整機和多種主要零部件,有望在3至5年內打造出百億規模的新興產業。不斷繁榮技術市場,全年成交額24億元。積極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和企業研發活動減免所得稅等促進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預計2010年可減免稅收30億元,將有力引導企業大幅度增加對科技的投入。開展了《河南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草案)》的編制工作,目前《條例(草案)》已通過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和省人大常委會一審。
    (八)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新培育8名中原學者,40個科技創新團隊,26名科技創新杰出人才,25名科技創新杰出青年。目前,全省“中原學者”數量達到了16名,全省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達到107個,科技創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達到624名。抓好科技特派員工作實施,目前省市縣三級共派出科技特派員2900余人,科技特派員進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利益共同體327個,產生經濟效益近10億元。新認定了科技特派員茶產業創業鏈等10個產業鏈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將工作重心從解決單項技術難題向提升區域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轉移。
    (九)加強民生科技工作。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工程,重點開發節能降耗、節電節煤、節材節水新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回收與高效利用新技術,大力開發污染物減排與治理新技術及設備等20項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技術20項,新培育節能減排科技創新企業40家。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十城萬盞”和“金太陽”科技示范工程,獲得國家補助資金1.6億元,居全國第一位。2010年已示范推廣節能汽車700多輛,半導體照明燈具2.2萬盞,建立13個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培育建立新鄉、南陽和駐馬店3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其中新鄉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已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濟源、嵩縣進入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行列。加強科普工作,在全省范圍內組織舉辦了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攜手共建創新河南”為主題的第十屆“科技活動周”。開展了農村科技帶頭人培養、農村科技中介組織經紀人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星火科技12396”農村遠程培訓等活動。全年共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近1000余次,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510余期(次),發放培訓教材4.1萬余冊(份),培訓農民6.2萬人次,培訓受益農民37.2萬人次。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建設、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等科普活動。我廳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組織開展了企業創新方法試點工作,18人獲得全國首批創新方法工程師資格。
    (十)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14個省轄市制定出臺了《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或《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意見》,許昌市、平頂山市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大學等30家企事業單位被確定為全國第四批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培育了首批6個知識產權優勢產業集聚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等10家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企業和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等10個知識產權優勢區域。組織開展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專項行動,重點消除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零專利”現象,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在18個產業集聚區700多家企業中,有專利企業的比重由原來的38%上升至90%。加強了知識產權的宣傳和培訓。組織開展了“知識產權宣傳周”、“專利周”等活動,正式啟動了知識產權高層次人才選拔推薦工作,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為省級知識產權培訓基地,舉辦知識產權培訓100多場,培訓人員2萬人次。啟動產業集聚區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確定了5家單位作為2010年度專利專題數據庫建設試點單位。開展專利技術實施和產業化工作,洛陽市成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基地”。2010年,全省知識產權系統開展執法維權專項行動48次,檢查商品1.58萬多件,調處專利侵權糾紛110多件。
    2010年各項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為勝利完成“十一五”確定的目標任務劃上了圓滿句號。 “十一五”期間,省科技廳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廳干部職工在廳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強化基礎、注重運作,加快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創新主體逐步發展壯大。“十一五”末,全省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1013家,是“十五”末的4.78倍。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0個,是“十五”末的6.6倍,建在企業的占90%。建在企業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居全國前列。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75家,是“十五”末的3.13倍。新增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歷史性突破。培育國家和省級創新型企業156家,高新技術企業517家,使我省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數量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許繼、中信重工、華蘭生物等一批骨干企業,省農科院、鄭州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同行業先進行列。通過“中原學者”計劃實施新增兩院院士2人,在豫兩院院士達到17人。二是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9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在國家科技獎勵總數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我省獲獎數量和質量五年中4次創造歷史新高。2009年,專利授權量首次突破萬件大關。2010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是“十五”末的2.8倍和4.4倍。五年間,年專利申請量分別跨過了1萬件、2萬件大關。三是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通過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解決了一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客車、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等產業的改造升級,引領了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鋰離子電池、硅—光伏、生物疫苗、風力發電裝備、電動汽車、盾構等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裝備在西電東送、高速鐵路、載人航天、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國家重點工程中應用。農業科技創新為我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提供了有力支撐,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玉米新品種“鄭單958”位居我國小麥、玉米推廣面積第一位,創造了小麥、夏玉米萬畝連片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548.6公斤的黃淮海平原單產記錄。
    二、2011年工作安排
    (一)總體要求
貫徹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人大十一屆四次會議和全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四個重在”,深入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南。以落實《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C2020年)》為主線,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為抓手,以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和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快建設創新平臺,豐富發展創新載體,推進重點領域創新,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構建要素完備、配置高效、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中原經濟區,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具體目標
起草制訂《關于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修改完善并出臺《河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抓好現有的20項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力爭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選擇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新實施重大科技專項10項以上。新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50個以上。新培育50家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新建50個以上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我省牽頭的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培育4—5名“中原學者“。新建40個院士工作站和3-5個國際聯合實驗室。新培育2-3家省級高新區,5家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3-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達到18%左右。全年專利申請量力爭達到2萬件,專利授權量力爭達到1.5萬件。
    (三)工作重點
    1.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煤制乙二醇、焦爐煤氣制乙炔等關鍵技術,改造提升煤化工產業;開發應用低溫低電壓鋁電解新技術和450KA以上電解槽,促進電解鋁企業節電降耗,開發高精度鋁板帶箔,車輛用高端鋁材等,改造提升電解鋁產業;推廣應用鋼鐵超快冷新技術,開發超高強度鋼、冷軋取向硅鋼等優質鋼,改造提升鋼鐵產業。實施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軌道交通關鍵技術與裝備、低熱值褐煤提質新技術、聯苯乙酸透皮貼片、海洋石油鉆機、名優花卉新品種及產業化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帶動形成和壯大一批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
    2. 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培育工程,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集聚區建設,以戰略先導產業和戰略支撐產業的骨干企業為重點,新建一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以此為依托與省內外、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開展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通過政策措施和各類科技資源集成支持,新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壯大發展,引導更多企業走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以重點領域的優勢企業為核心,聯合相關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風電”、“軌道交通”、“花卉”、“生物醫藥”等聯盟的發展,完善運行機制,爭取以我省為盟主組建“礦山裝備”、“電解鋁高效節能”、“小麥”等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收抵扣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開展相關科技政策的宣講培訓,引導推動廣大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創新能力。
    3. 加快科技對外開放,充實我省科技創新資源。重點實施好與德國西門子合作的軌道交通關鍵技術、與清華大學等合作的兆瓦級風力發電裝備、與中科院合作的煤制乙二醇、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合作的畝產800公斤超級小麥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打造先導產業。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及中直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爭取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學專項聯合基金,提高我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以我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為依托,吸引省外創新力量參與,共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來我省建立研發機構。組織實施好部省會商項目。加強市廳科技會商工作,對已開展試點的省轄市繼續抓好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及試點工作的指導,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及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動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選擇已具備條件的若干省轄市繼續推動市廳科技會商工作試點。建設好洛陽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4. 實施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工程,大力發展科技園區和創新基地。抓好一批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建設,集成各類科技計劃、科技政策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及其骨干企業,提高創新型產業集聚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引導更多產業集聚區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以安陽、南陽兩個省級高新區升格為國家高新區為契機,推動高新區實施“二次創業”, 指導鄭州、洛陽高新區按照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方案做好實施工作,指導安陽、南陽高新區按照國家級高新區標準進一步加快園區建設,積極推薦新鄉、平頂山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圍繞產業集聚區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力度,加快培育發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指導有關地市、產業集聚區組建綜合和專業孵化器,擇優推薦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支持產業基地走集聚、集群、集約、集成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以省定產業集聚區為主要依托,加快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工作,同時選擇基礎條件好、發展速度快的省級基地申報國家級基地。積極探索推進科研基地建設的新模式。
    5. 實施糧食核心區建設科技支撐工程,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供科技支撐。抓好“小麥新品種矮抗58、鄭麥366”、“玉米新品種浚單20”、 “雜交小麥關鍵制種技術”、“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等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小麥新品種矮抗58、鄭麥366推廣面積達到3500萬畝和1000萬畝,加快小麥、玉米和水稻新品種的產業化和換代升級;實施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十二五”項目,加強百畝超高產攻關田、萬畝核心區、百萬畝示范區和千萬畝輻射區的建設,力爭在提高大田高產攻關、集成耕作模式大面積推廣應用和防災減災技術上取得新突破。新建4-5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探索引導企業為主體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運行機制,實行評優淘汰制。組織開展科技進步考核工作,推動科技富民強縣和科技示范鄉鎮、村(試點)工作實施。
    6.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新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藥、電子信息等產業為重點,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項目。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發展,做好對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輔導,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盡早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 、“十城萬盞”和“金太陽”科技示范工程,推動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高新技術產業化。以省產業集聚區為主要依托,加快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重點支持基礎條件好、發展速度快的省級基地升級為國家級基地。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新建立8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重點抓好11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配合省人大、省法制辦做好《促進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審議出臺和《河南省科技進步條例》修訂調研工作。
    7. 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建設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加大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力度,使旨在培養院士后備人才的“中原學者”達到20人;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團隊培養計劃,使以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的省級科技創新團隊達到140個;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基地建設,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創新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在我省企業和高校院所新建40家“院士工作站”,借助省內外兩院院士引領帶動我省創新團隊的建立和壯大。
    8. 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加強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創新,培育建設新鄉、焦作等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加強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創新藥物和新型醫療器械的研發和推廣。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工程,重點研發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水污染治理、建筑節能等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和推廣應用,新培育30家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加強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充分發揮實驗區內各類社會資源的集成作用,通過開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科技項目推動產業鏈條延伸,著力推進保護資源和生態、改善人居環境、公共安全建設等科技成果的規模化應用。加強科普工作。組織舉辦“科技活動周”,實施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加大科技下鄉活動力度,加強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培訓,全年培訓40萬人次。
    9. 實施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能力。實施知識產權和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消除“零專利”專項行動,新培育10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5個知識產權優勢區域,在全省選擇10個產業集聚區進行知識產權專項輔導,選擇2個產業集聚區開展支柱產業專利預警分析研究,為5個產業集聚區建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專利專題數據庫。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培訓工作,建設1個國家級培訓基地,培養20名知識產權高層次人才,200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和2000名知識產權實用人才。以打擊侵犯專利權、查處假冒專利為重點內容,以產品制造集中地、商品集散地、侵犯知識產權案件高發地為重點地區,加大執法力度,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專項行動20次,曝光一批違法違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