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浓厚な接吻と肉体の交,被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91,娇妻与老汉的性事1~9

>
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發布日期:2007-01-16 20:34 來源: 閱讀次數: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進程的重要時期,為此要全面貫徹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實施《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基礎。

    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加快發展。在“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創新、產業化”方針指導下,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應用開發研究水平顯著提高,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加快,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建立了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為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
    為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中原崛起的意見、關于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見、關于貫徹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河南省專利戰略推進工程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政策措施?!逗幽鲜@Wo條例》、《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地方法規的出臺,推動了自主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全面開展。
    圍繞加強科技創新活動,針對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獎勵、科技中介機構發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實驗動物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為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環境。
    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導作用不斷增強。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由2001年的28.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52.4億元。
    以實施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小麥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藥研究開發等重大科技專項為主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了一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難題,進一步提高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全省289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有8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鄭麥9023優質專用小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實現了我省優質專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優質專用小麥、雜交玉米、抗蟲棉、雜交芝麻等一批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保障。通過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到“十五”末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0%左右。
    堅持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實施一批結構調整項目,實現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升級,促進工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并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醫藥衛生領域科技進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間,獲得三類以上新藥證書37個,其中化藥一類新藥證書6個,發明專利申請數達到452個。目前已建成5個國家級、7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我省一些類型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和示范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大力發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6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5%。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截止2005年底進區企業達3721家,產值上億元企業100家。全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156億元,工業總產值860億元,工業增加值277億元,利稅總額148億元。目前已經建立起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中部軟件園、國家火炬計劃濮陽生化產業基地、鄭州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等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和鄭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省級產業園。
    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目前全省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43個,其中國家級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0個,在高校、企業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61個。
    “十五”期間全省專利申請、授權總量分別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間分別增長78.3%、53.3%,其中2005年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12位、授權量居全國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獎169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55項;技術貿易更加活躍,全省共有技術貿易機構6000余家,共簽訂技術合同16000份,技術合同成交額100.8億元,其中2005年簽訂技術合同3770份,技術合同成交額26.4億元。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支持和加強。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杰出人才創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內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國內外及海外歸來學者的創新活動。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36.4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4.44萬人,居全國第10位。
    民營科技不斷發展壯大
    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已達11836家,技工貿總收入2280.5億元,實現利稅300.7億元,出口創匯26億美元,研發投入35.3億元,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295家。已認定建設5個省民營科技園,在我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占三分之二以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七位。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渠道、領域和形式不斷拓寬
    全省已經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系。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組織實施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解決了一批產業升級中急需的關鍵技術和先進技術。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和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實施科普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建設科普示范點,以及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普進企業、科普進村戶活動,建立了省市兩級科普網絡,有效地提高了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形勢
    2005年我省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位,成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和工業大省,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為我們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強大動力。同時,我省科技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5%,大大低于1.3%的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和隊伍建設薄弱,優秀科技人才匱乏,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15人,大大低于全國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河南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二、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間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貫徹全省科技工作指導思想,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撐。要力爭實現五個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約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積極研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
    突破制約我省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夯實科技發展基礎。
    突破限制自主創新的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突破阻礙自主創新的政策束縛。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創業、創新成本,盡快形成開放競爭環境,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制約。弘揚創新文化,引導全民增強創新的自信心和勇氣,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創新的價值觀,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創造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十一五”期間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強化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突出抓好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逐步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動力的增長機制。
    深化體制改革。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突出戰略重點。針對發展目標、圍繞戰略部署、集中科技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環境,優化機制,凝聚優秀科技人才,大力激發創新創業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統籌發展布局。注重加強應用開發研究,加速科技產業化進程,促進項目、基地、人才有機結合,提高全社會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
    促進協調發展。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科技協調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二)戰略目標
    總體目標: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工業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力爭在主要領域縮小差距,在優勢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局部領域實現突破。
    發展目標: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到2010年大中型企業實現關鍵裝備、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
    2.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
    推進人口與健康、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進步,發展循環經濟。為構建經濟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人居環境優美、發展協調有序的現代城鎮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促進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4.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學研究實驗支撐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到2010年建成50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100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0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5個。
    5.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加快科技隊伍建設。
    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提高科技人才質量,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造就一批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高級專家;培養一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先進適用技術人才隊伍。到2010年,企業R&D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社會R&D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達到65%左右。
    6.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強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推動原始性創新,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到2010年在中西部地區處于前列;加快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在優勢領域加強集成創新。
    7.加大全社會科技投入。
    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高新技術骨干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全省總體科技水平到2010年達到中西部地區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戰略部署:
    全省科技發展既要滿足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戰略重點,一是加快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二是突破優勢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三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四是解決人口與健康、資源和環境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六是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培養、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壯大科技創新隊伍。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體制基礎;初步建成滿足科技創新需求的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平臺,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條件基礎;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人才基礎。
    專欄1:“十一五”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1.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0年達到1.5%;
    2.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在中西部地區處于前列;
    3.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

    三、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省科技工作要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河南,加快實現中原崛起。在凝煉科技發展戰略重點中,圍繞“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競爭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加大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三個方面,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實現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
    優化科技力量布局,構建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高新技術、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解決現代農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優化研發支撐體系和資源服務系統,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力爭在相對優勢領域或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 一)突出戰略重點,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為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發揮我省優勢,篩選出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力爭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實現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新興先導產業;二是突出對整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三是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四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
    重大科技專項是通過全社會科技資源集成,力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并加快實現產業化。
    圍繞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結合《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論證、分步實施、動態調整。
    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重點研究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創造新的種質資源,建立、充實我省優勢作物品系基因資源庫;以改善品質為主,培育專用、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支持專用小麥、飼料玉米、優質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雙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配套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支持蔬菜、花卉、經濟林新品種選育,特別是適合保護地栽培的新品種選育引進。到2010年,選育150個左右符合市場要求,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優良,適宜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強、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農作物新品種(系)。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主要研究糧食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果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肉制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笆晃濉逼陂g研究開發一批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開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關鍵技術,使我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
    超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研究超高壓輸變電和直流輸變電工程中保護技術、控制技術以及閥、開關設備等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主要包括高壓直流輸電換流閥及控制保護系統、超高壓輸變電控制保護系統及開關設備。到2010年,在光學互感器、特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實現在我國超高壓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上的完全國產化;河南省的超高壓及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
    數字化裝備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數控機床設計與制造技術、超高壓輸變電技術及裝備研制、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用裝備設計技術研究開發?!笆晃濉逼陂g,通過攻關基本實現數控機床、工作母機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自主設計制造,在高速磨用電主軸及數控機床制造技術、高精度特高壓光學電流互感器實用化關鍵技術、新型高壓開關設備制造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
    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究鋁合金生產工藝技術與加工裝備研究、鎂合金研究開發、銅合金及制品關鍵技術。到“十一五”末,研制出的新型鋁鎂硅基合金汽車車身板材的力學性能達到或超過美國的汽車車身板材的性能指標,實現快速近終成型鎂合金板材、大型鎂合金鑄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產,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鋁基合金和高強、高韌鎂合金及相關的生產技術,完成年產10萬噸無鉛易切削銅合金管棒生產,實現高性能耐蝕銅合金和特種銅合金管件規模化生產。
    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關鍵技術。主要開展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關鍵技術研究、高檔超硬材料制品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和高效優質耐火材料的開發應用研究?!笆晃濉逼陂g建立國內最大的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的生產基地和特種玻璃生產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制品產業規模,高檔產品基本齊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人造金剛石單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級金剛石產出率提高1倍以上。開發以礬土合成氮化物為原料的優質高效耐火材料制品。
    硅材料及光伏技術。重點研究多晶硅工業化生產技術及裝備、晶硅及硅薄膜太陽能電池。24、36對棒多晶硅還原爐投入工業化使用,建好國內產能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年產三千噸的多晶硅工業化生產線。圍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形成一個包含單晶硅、切片、封裝等企業的產業鏈。實現硅薄膜電池的產業化生產。
    汽車及零部件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客車及其開發平臺、車輛動態性能測試系統、重型專用車等高效運輸裝備,混合動力、替代燃料、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和新型汽車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汽車自動變速器、水泵、減振器等。開發系列達到國際標準、符合我國實情的高檔新型客車,在重型專用車設計及制造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專用車研發,建立完善的汽車動態性能測試試驗系統;在CAN總線技術的客車應用、汽車部件總成技術上取得突破,以減振器、水泵國內知名汽車配件為基礎,拓展雙功率流轉向操縱系統、自動變速器、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等新型汽車部件等配件體系。
    新藥創制及中醫藥現代化。重點開展生物診斷藥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藥物的研究;開展中醫藥的診療評價技術標準和治療腫瘤、艾滋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藥的研發,加強中藥資源的利用保護和中藥材的規范種植。開展新型化學合成藥物、抗生素藥物、手性小分子藥物的研究。
    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重點開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和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研制出新型高效疫苗,為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制出快速檢測試劑盒和試紙條;為綜合防控提供特異、敏感、快速、簡便的診斷和檢測方法。將特異、敏感的檢測診斷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應用于臨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篩選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藥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飼養模式、流通環節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術。
    清潔能源與節能技術。重點開展電解鋁節能技術研究及推廣、燃料電池工業化生產技術和煤熱解多聯產技術研究?!笆晃濉蹦?,研制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質致密成型成套設備,提高生物質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氣工業化生產應用示范基地,提高產氣穩定性。分離、純化出產氫速率高的混合菌種,完成可連續產生氫氣的裝置設備的試制。
    (二)發揮調控作用,推動實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過政府組織推動和科技資源整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全省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啟動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和知識產權優勢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
    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熱點問題,加快發展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示范帶動作用且具有廣泛市場開發前景的重大科技難題。支持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扶持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科技型產業;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托科技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對新型農民的科技培訓;加強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科技開發。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圍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推進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河南為根本目標。加快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結合攻克企業核心技術,支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產學研多種形式的結合,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符合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的企業創新機制。統籌項目、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引導和示范,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主導型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臺,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專家庫和各類人才資源信息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發布人才資源狀況,預測技術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結合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促進高層次人才流動、聚集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研項目。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杰出人才創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導,大力引進國外智力,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結構合理的學科帶頭人和人才梯隊,支持、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加快篩選凝煉科技創新性強,技術關聯度高,產業帶動性大,輻射影響面廣的重大關鍵共性科技成果,組織實施轉化和產業化。依托具備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性和專業化服務平臺。按照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方向,統籌規劃、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科技中介網絡。
    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以增強我省企業和區域知識產權創造、占有、管理、運營和保護能力為核心,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支持知識產權產出、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構建知識產權信息平臺等為手段,以形成知識產權制度優勢、資源優勢、運營優勢、保護優勢、文化優勢為目標。促進自主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提升全省綜合競爭力,推動創新型河南的建設步伐。
    (三)圍繞優先領域,攻克關鍵技術
    1.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
    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大力開發先進煤炭清潔利用適用技術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發展沼氣技術、太陽能和風能利用技術,開發山區農村小水電利用技術,加速農村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更新換代;研究和開發天然氣、電能節約利用技術。

    專欄2:能源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生物柴油清潔生產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示范。重點研究不經預處理可直接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藝路線、高效負載型催化劑,以及連續管式反應器,研發出甘油分離純化技術。
    電解鋁節能關鍵技術研究。采用先進的安全節能技術對變電整流系統進行創新改造,用最新技術進行諧波治理;對大型預焙槽的結構和三場進行優化設計改造;研究全石墨化陰極開發與應用。
    秸稈氣化發電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開發。重點研究開發大型生物質流化床氣化系統、新型燃氣凈化系統、焦油處理、大型低熱值燃氣內燃機等關鍵技術;提高生物質氣化效率及其自動控制水平;研究大型低熱值燃氣內燃機的運行特性及其提高效率的關鍵技術;建立高效的原料收集預處理系統,研制規?;?、智能化生物質顆粒燃料成型技術及設備,擴大生物質發電的原料收集半徑,降低原料的儲存及運輸成本。
    生物乙醇燃料應用示范工程。生物乙醇燃料應用模式的選擇及示范;乙醇的生產及供應模式;不同原料生物乙醇的生命周期評估;高比例乙醇燃料模型的建立及經濟技術評估。
    生物乙醇脫水制乙烯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發酵后低濃度的生物乙醇溶液提取工藝及設備研究;生物乙醇制乙烯反應催化劑和工藝設備的研究。
    清潔能源二甲醚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主要研發高效煤氣化技術、焦爐煤氣綜合利用技術、工藝設計技術、氣體儲運技術、催化劑技術等。
    年產1000噸1,3-丙二醇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主要研究高活性菌株的選育和新菌株的發酵參數的優化,進行預處理工序新設備的研發和高分離比介質在產品精制中的應用。
    年產1000噸丙酮丁醇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厭氧培養和遺傳操作體系的建立與優化;生產菌株的遺傳改造,拓寬菌種的底物利用范圍,增加菌種對生產原料的選擇性;采用廢棄物來選育丙酮丁醇菌種,提高產溶劑菌種對戊碳糖的代謝和利用效率。
    燃料電池工業化生產、風力發電和太陽能電池等新型能源材料及設備關鍵技術研究。

    擴大現有資源儲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重點研究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加強資源勘探增儲和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重點研究深層和復雜礦體采礦技術及無廢開采綜合技術,開發高效自動化選冶工藝和設備、低品位與復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強綜合資源區劃。

    專欄3:資源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金礦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開發。重點開展難選多金屬黃金礦產綜合利用試驗研究及示范,黃金尾礦多金屬綜合回收技術研究和金精礦冶煉多元素綜合回收試驗研究。
    鉬鎢選礦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研究鉬鎢浮選,再磨、藥劑制度優化等,全面提高鉬礦田中的回收率。

    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大幅度改善環境質量。重點開展省轄四大流域污染與水環境相應關系研究,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研究;重點研究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區域和復雜礦區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開發環境變化準確監測技術與處置利用技術。

    專欄4:環境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可生化城市污水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進一步優化污水處理工藝設施、設備、微生物菌群,降低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提高排放水質;主要開展微生物菌群處理可生化城市污水工藝研究、微濾機研制及轉化應用、處理可生化城市污水微生物菌群研制等。
    千噸級二氧化碳制全降解塑料及后續制品開發。研究利用二氧化碳和環氧丙烷合成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大規模生產的工藝及設備,優化千噸級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生產工藝及設備,并致力于利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進行精制發泡、共混、改性、吹塑、擠出、流延等在內的后續制品的研發工作。

    2.農業
    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帶動傳統和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延長農業產業鏈,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
    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蔬菜、林草優良種質資源發掘與構建技術,安全優質高效飼料和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及設施,主要農產品和農林特產資源精深加工技術與設備,農林生態系統構建技術,加強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綜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

    專欄5:農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超高產玉米新品種選育和玉米種質創新,玉米高光效pepc基因的克隆及其導入小麥的研究,抗病蟲棉花雜交種選育及利用,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葉類蔬菜新品種選育和開發,優質專用花生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西瓜抗病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優質抗逆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設施果樹瓜類病害無公害控制共性技術與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具有抗逆、抗病蟲能力的果樹砧木品種選育,優質專用高異黃酮兼高蛋白大豆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甜瓜單性花自交系及系列特色新品種的選育研究,生物能源作物甜高粱的選育及產業化技術的研究。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小麥、玉米、芝麻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小麥谷朊粉的增值利用與產業化示范,食用菌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大蒜精油及大蒜油樹脂提取及微膠囊化技術研究,大宗食品復合調味料安全關鍵技術研究,低溫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與新產品開發研究,新型非油炸方便面工業化技術及設備開發、專用粉生產技術指標體系的構建與示范,高效安全的新型生物性食品防腐劑的開發。
    農作物病蟲害及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重要農作物病毒病害關鍵防治技術研究,昆蟲天敵資源研究與應用,昆蟲自動識別及動態監測技術研究,小麥主要病蟲害疫情預警、無公害防治技術及可持續控制技術,蘋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診斷技術及新型疫苗研究與開發,奶牛安全高效飼養及健康養殖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安全肉雞飼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農業設施與現代農業。“精準農業”研究試驗與示范,植物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農藥產品的研制與應用,農藥與獸藥創制及殘留確證檢測技術研究,十字花科蔬菜核心種質研究及分子圖譜構建,全省耕地質量與糧食生產遙感監測技術研究,主要農業生態類型區節水技術研究與應用,土壤養分精準管理與作物高產優質施肥技術研究,環保多功能保水制劑的研究與應用,高效抗逆秸稈降解微生物復合制劑的研制與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

    3.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裝備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
    機械。重點研究開發大型冶金機械、工程機械、礦山及安全機械、新型紡織機械、造紙機械、農業機械、建筑機械和糧食深加工成套設備;開發超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裝置及電力自動化設備,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及產品、繼電保護與配網自動化產品、電站自動化成套設備。
    汽車及零部件。重點研究開發客車、轎車、重載和特種運載重型車輛等專用特種高效運輸裝備,城市公共交通車輛等新型運載工具;開發新型汽車自動變速器、電子接插件、新型軸承、高性能汽車發動機部件、智能制動器等汽車零部件。重點研究開發大型盾構機、運梁設備和公路養護技術及裝備。
    冶金。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建材窯爐余熱高效回收利用新技術和高溫煙氣余熱發電技術;鋼鐵和有色金屬連鑄連軋關鍵技術,帶鋼爐卷軋制技術;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高效率、低成本潔凈鋼生產技術。
    化工。重點研究開發高分子分離膜材料、新型功能尼龍、新型離子交換纖維、新型高分子導電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學品、食品添加劑、醫藥中間體、造紙化學品、新型表面活性劑等精細化學品。開展煤化工、鹽化工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和消化吸收創新。
    食品。重點研究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劑,營養功能成分的快速精確檢測技術和食品高效滅菌技術。
    紡織。重點研究開發高檔面料和新型纖維以及電腦分色、數字噴墨印花、激光裁剪技術;開展大豆蛋白纖維高檔抗皺系列服裝面料、車用功能性紡織品、農用紡織品、藝術紡織品的開發設計;加強服裝設計、裁剪和加工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
    新材料。重點研究開發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及制備技術;優質高效特種耐火材料及制品;鋁鎂合金新材料及先進制備技術;特種銅合金功能材料及加工技術,鈦合金及制品加工技術,鉬制品加工技術;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相關材料及其關鍵技術;功能尼龍、分離膜材料、新型密封材料、醫用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備技術;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提升“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技術。
    生物技術。重點開展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研究,開發新型酶制劑;研究工具酶、臨床診斷用試劑新產品及更新換代產品和新型生物疫苗產品,開發新的血液制品,開展抗生素藥物方面的研究。
    先進制造技術。重點研究開發極端制造技術,新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分布式協同設計技術,系統集成和過程集成方法與技術。

    專欄6:優勢產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
    汽車發動機零部件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汽車發動機核心零部件材料配比技術、汽車發動機核心零部件工藝技術和汽車發動機核心零部件成形技術的研究。
    鋁板帶熱連軋裝備研制及關鍵技術研究。多機架熱連軋驅動系統控制技術,熱連軋關鍵裝備自主設計技術及方法,熱連軋軋制過程控制技術,熱連軋多參數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包括速度、張力、溫度、厚度和凸度等的檢測與控制技術,熱連軋軋制工藝控制模型及數據庫系統,熱連軋成套集成技術。
    高品質鎂合金及其深加工產品的研究開發。研究解決鎂合金棒/板材生產過程中雜質含量高、晶粒粗大、組織不均勻等問題;利用連續擠壓技術,直接生產出最終的3C用薄板、以及各種最終的型材和大型的鎂合金覆蓋件。
    短流程鑄軋鎂合金板材研究與開發。重點開展雙輥鑄軋中均勻凝固組織的精確控制研究;澆注系統結構研究;利用有限元模擬鑄軋區金屬熔池的溫度分布規律;研究連鑄速度、澆注溫度和熔池高度等連鑄工藝參數對薄帶連鑄過程的影響;研究輥縫、輥徑與鑄造速度、薄帶厚度的關系。
    高性能鎂合金壓鑄件研究與開發。采用新型變質劑Al-AlP中間合金及新的合金制備工藝在含硅高鋅鎂合金基礎上制備出新型合金—高性能低成本的耐熱鎂合金。
    短流程生產優質PS版鋁板基研究和開發。開展PS版鋁板基帶材直接采用電解鋁液連鑄連軋鋁板帶坯,PS版鋁板基冷軋工藝的研究。研究帶材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及板形控制,鑄軋溫度、速度和冷軋道次加工率及組織的均勻性對帶材黑條缺陷的影響規律,實現黑條缺陷的有效控制。
    鋁合金細化劑Al-Ti-C-Sr的研究和開發。重點開展Al-Ti-C-Sr中間合金的熔煉工藝研究,Al-Ti-C-Sr四元合金的成分配比、組織研究,Al-Ti-C-Sr中間合金對純Al及Al合金的組織和性能的影響,以及優化Al-Ti-C-Sr細化劑的制備方法。
    短流程鑄軋雙零鋁箔坯料的研究和開發。重點開展熔體的凈化處理方法研究,鋁液的細化處理方法研究和鑄軋工藝研究。
    精密銅管四輥旋軋和四聯拉裝備及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高速旋軋工藝冷卻系統裝備,高速旋軋用軋輥設計技術,四輥軋機高速旋軋和控制系統,四聯合拉拔補償系統與收線系統和四聯合拉拔工藝配置專有技術。
    新型金剛石鋸片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進行超薄金剛石鋸片、高效精密金剛石鋸片、石材加工用金剛石鋸片的研究。
    等溫淬火球鐵的研究與開發。研究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工藝,ADI等溫淬火過程中的組織轉變規律及熱處理工藝對組織和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化學成分(基本成分和合金元素)對ADI組織及性能的影響,優化設計化學成分和熱處理工藝;研究ADI汽車零部件(如齒輪、曲軸、凸輪軸、鋼板彈簧支架等)生產工藝和過程控制技術。
    低溫陶瓷結合劑CBN磨具。研究開發低溫陶瓷結合劑的化學成分、組織結構設計與性能,低溫陶瓷結合劑CBN磨具的配方與工藝研究,以及CBN磨具磨削應用及批量生產。
    高溫樹脂結合劑金剛石磨具。開展專用高溫樹脂結合劑納米無機材料改性高溫樹脂的研究,熱吸收劑在高溫樹脂結合劑金剛石磨具中的作用研究,高溫樹脂結合劑金剛石磨具結構與性能研究。
    特種功能性纖維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特種功能性纖維材料連續聚合、液晶紡絲生產試驗線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通用級,包括光纖增強材料用纖維關鍵技術研究,防彈用纖維關鍵技術研究和復合材料用增強纖維關鍵技術研究。
    超薄短管型彩色顯像管玻殼成型模具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小噸位合金鋼爐外真空精練技術,超薄短錐成型技術和VRH真空置換硬化工藝、環保及微小缺陷控制技術。
    大型水泥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裝備研制。重點開展雙壓鍋爐開發和補汽式汽輪機的關鍵技術研究。
    一體化智能驅動單元系列化研究開發。研究開發由電機、減速器、光電編碼器、驅動與控制集成為一體的系列化產品“一體化智能驅動單元”。
    差別化滌綸短纖維柔性生產線的研究。進一步確定不同差別化纖維品種的工藝,針對差別化纖維不同品種對工藝的要求,研制相應的主要零部件及關鍵主機。
    數字化高速劍桿織機。重點開展織機結構動力學優化設計適應高速運動研究,研究高速劍桿引緯技術、電子送經與電子卷取高精度驅動技術、可靠性技術和織造工藝技術,開展智能化電控系統的研制。
    重大產品(重大工程)數字化綜合集成技術、支持制造業產業鏈協作的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產業集聚區域的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和行業專業應用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4.信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
    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加強信息技術產品的集成創新,提高設計制造水平,提高信息產業競爭力。重點開展計算機及軟件、電子元器件及材料、數字視聽設備、通信技術設備、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及信息安全和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等研究開發。

    專欄7:信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計算機及軟件。重點研究開發涉密計算機、稅控收款機等專用計算機,高檔微機整機設計技術和生產技術;開發高檔PC機及PC服務器。
    電子元器件及材料。重點研究開發新型電子元器件,液晶顯示器件、多晶硅、單晶硅拋光片、砷化鎵單晶片等半導體材料,氣敏、壓敏、熱敏元件及傳感器。
    數字視聽設備。重點研究開發數字音頻廣播接收系統、高清晰度電視系統、交互有線電視系統、液晶、等離子平板顯示器、數字電視機頂盒、智能可視電話、網絡電視,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家電產品。
    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及信息安全。重點研究開發高性能網絡設備、傳輸設備及接入設備,以及在可擴展、安全、移動、服務質量、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建立可信的網格管理體系,開發智能化終端和數字家庭設備,支持多媒體、網絡計算等寬帶、安全的多種新業務與應用。
    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重點研究開發現代通信、現代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知識服務、現代會展和電子政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所需要的高可信網絡軟件平臺及應用支撐軟件、計算平臺、基礎設施與設備,發展軟件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研究整體解決方案。
    顯示器件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開發變焦鏡頭的光學設計及集成技術,光學引擎的系統設計及集成技術,光學引擎各項試驗和檢驗檢測技術,合色棱鏡組件三象素對位調試對光學引擎性能影響的研究分析。
    鐵路交通自動化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分散自律技術研究,以鐵路運輸調度指揮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調度中心為核心,解決運輸指揮現代化關鍵技術。

    5.人口與健康
    保持持續穩定的低生育水平。關注老年人健康。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及中、西醫醫療、藥物的研制開發。建設創新藥物開發技術平臺,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開發。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重點開展優生優育技術研究,開展老齡人群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和重大疾病與地方病的防治,開發研究創新藥物及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和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

    專欄8:人口與健康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心腦血管病新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藥為重點,開發療效明確、有較強競爭力的預防或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新型藥物。
    抗腫瘤藥物新劑型的研制。重點研究采用通過控釋、緩釋、靶向給藥等新型制劑技術,減低抗腫瘤藥的劑量依賴性毒性、提高治療效果、減低不良反應。
    食管癌的遺傳分子基礎研究及食管癌高危人群預警和早期診斷的蛋白芯片應用研究。重點分析河南林州食管癌高發區移民,單卵雙胞胎,核心家系,小年齡食管癌以及該地區同一人群20年前后食管癌前病變和癌發病特征和規律,探討食管癌遺傳危險因素,鑒定食管癌遺傳關鍵基因和蛋白,建立用于高危人群預警和篩查,早期診斷以及療效和預后判斷的生物標志物和手段。
    艾滋病預防、救治及效果評價研究。以國家免費HARRT治療為基礎,探索國人HIV復合感染狀態、免疫學功能動態變化和抗病毒治療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適合的治療新模式;機會性感染或免疫重建綜合癥的概率及其誘發的病原與時間依賴性或輔助檢查,包括細胞依賴性,病毒載量,影像學檢查,為機會性感染的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打下基礎;特異性免疫重建或促進免疫系統定向分化,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對現行預防、救治措施進行實施效果評價,提出政策建議。
    鈣調蛋白拮抗劑、鈣拮抗劑對耐藥結核桿菌耐藥性逆轉試驗及臨床觀察的研究及抗肺結核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觀察鈣調蛋白拮抗劑、鈣拮抗劑作用于耐藥結核桿菌,以確定其能否逆轉或部分逆轉耐藥結核桿菌,并用于臨床觀察,從而了解其在耐藥結核中的治療作用。
    抗病毒及肝炎治療藥物的研制。采用通過控釋、緩釋等新型制劑技術,開發療效明確、有較強競爭力的預防或治療抗病毒及肝炎治療的新型藥物。
    腎通道蛋白檢測和功能性MRI評估梗阻腎臟功能。主要包括動物實驗研究和臨床尿路梗阻病人研究兩部分:用新生鼠動物模型和豬動物模型模擬成人各種梗阻性腎臟的動物模型,觀察梗阻解除前后進行各種相關檢查;利用病人切除的梗阻腎臟和腎臟造瘺及腎臟科腎臟穿刺活檢的機會,探討尿路梗阻病人腎臟梗阻后,分子生物學變化機制,建立Gd-DTPA增強MRI指導的尿路梗阻性積水腎手術切除指征。
    生物技術藥物及疫苗、診斷試劑的研究與開發。主要包括針對腫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病、變態反應、遺傳病等重大疑難病癥的基因重組蛋白質藥物、反義核酸類藥物、小分子多肽藥物、治療性抗體藥物及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產品。
    新型綠色醫用衛生材料及器械。開發的新型綠色醫用衛生材料能夠縮短自然環境中自然降解的周期,用棄后可在自然環境中自然降解;解決生物可吸收型人體植入醫用高分子制品在人體內分解的徹底性,可隨著組織的愈合被人體吸收,逐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新型糖尿病醫療器械開發。新型糖尿病診斷、治療儀器的相關配套產品;新型糖尿病診斷、治療儀器的技術精確性、安全性;新型血糖監測器械的無創性監測。
    基于社區的生命體征監測和院前急救設備研究。研究基于社區等基層醫療單元全科醫生使用、用于日?;颊呋旧w征監測的醫用電子儀器,可用于院前急救的各種相關的診斷和治療設備。研究用于包括通訊、監護、急救、運送、記錄、防護、消毒,急診、轉診和救護等過程中的病人信息監護和傳送通訊設施等相關設備關鍵技術。

    6.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以城鎮區域科學規劃為重點,重點研究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城市信息平臺,現代城鎮區域綜合規劃與動態監測等方面的研究。

    專欄9: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以節能和節水為先導,促進城鄉合理布局和科學發展。
    建筑節能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集成示范。主要進行預防外墻外保溫面層開裂技術研究,高層建筑外墻外保溫防火構造措施研究,外墻伸縮縫節點構造技術研究,飾面磚面層外墻外保溫體系研究和外墻外保溫薄抹灰體系降低粘結材料成本技術研究。研究建立健全我省建筑氣象數據庫,同時研究建立能效標識制度。
    重大土木工程結構無損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開展先進無損檢測裝置及其產業化技術、無損檢測數據分析系統及其標準化技術、結構健康診斷、安全評定與預警技術研究,研究結構無損檢測與健康診斷設計方法和標準。

    7.公共安全
    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提高對生產事故、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早期發現與防范能力。增強應急救護綜合能力。
    重點研究危險源探測監測、精確定位和信息獲取技術,食品安全標準及檢測、監測技術,生物安全保障技術,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技術和重大生產事故防控、預警、救援技術和裝備。
    專欄10:公共安全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高瓦斯突出煤層安全開采關鍵技術及裝備。建立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預報敏感指標體系,開發突出預測煤樣定點取樣裝備和突出煤層快速消突技術與裝備,提高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的準確率和消突措施效率。
    煤礦事故預警快速反應關鍵技術。煤礦重大安全事故的致災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的分析與評價,先進的量測數據采集監控系統與現代科學管理決策的協調運行機制的研究,煤礦安全虛擬仿真模型建模與網絡共享的研究和具有自主產權的煤礦安全預警決策系統的研發。
    社會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平臺快速反應關鍵技術。要對各種接入的子系統的接口協議和標準進行研究,制定出信息平臺接入各子系統相應的接口協議和標準,作為信息平臺子系統接入要遵循的接口協議和標準;對信息平臺中間件模塊化研究,制定和開發出各種功能的中間件模塊,作為信息平臺要求遵循的技術規范和物理接入與應急操作系統的中間件標準;對實現基本應急指揮系統的綜合軟件和專業化軟件進行模塊化、功能化研究,制定出相應的基本功能要求,作為綜合應急指揮和專業應急指揮軟件開發的技術規范;對信息平臺的物理結構作基礎性研究,制定出基本的應急平臺結構模型,包括有關的內容和接口標準。
    食品安全中安全預警關鍵技術。食品企業標準信息跟蹤服務與安全預警系統將建立一個向全社會和相關食品企業用戶開放的網絡平臺,并通過程序設計以及相關輔助手段等達到自動為企業用戶進行標準信息服務的目的。
    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及評估技術。研究農業氣象災害的定量監測技術方法,提高監測精度,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研究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技術方法和定量評估技術方法,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為防災減災服務。
    刑事犯罪信息資料采集、利用中的關鍵技術。主要針對刑事犯罪信息資料的全警采集、信息的多層次組織、深度關聯的綜合研判技術分析平臺。

    8.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
    大力提升全省原始創新能力,堅持服務經濟發展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生物和醫藥技術。重點研究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干預的分子與細胞基礎,神經、免疫、內分泌在健康與重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病原體傳播、變異規律和致病機制,藥物在分子、細胞與整體調節水平上的作用機理,環境對生理過程的干擾,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等。
    現代農業技術。重點研究重要農業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組及相關“組”學,生物多樣性與新品種培育的遺傳學基礎,植物抗逆性及水分養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機理,農業生物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農業生物安全與主要病蟲害控制原理等。
    先進能源技術。重點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的物理化學基礎,高性能熱功轉換及高效節能儲能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可再生能源規?;迷砗托峦緩?。
    新材料技術。重點研究基礎材料改性優化的理化基礎、相變和組織控制機制、復合強韌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人工結構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機制、新效應和新材料設計,材料制備新原理、新工藝以及結構、性能表征新原理,材料服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變、失效機制及壽命預測原理等。
    信息技術。重點研究新算法與軟件基礎理論,虛擬計算環境的機理,海量信息處理及知識挖掘的理論與方法,人機交互理論,網絡安全與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論等。

    專欄11:基礎與前沿技術重點研究方向
    化學和化工。催化工程、反應工程、傳遞過程與分離技術的基礎研究;化學品的復配及增效技術的研究;化工潔凈生產與節能技術的基礎研究;超細粉碎(納米材料)及復合粉體的流態化基礎研究;食品發酵工業基因工程菌的構建及其發酵生理學、動力學及新型高效生物產品分離純化技術的基礎研究;提高煙草原料和卷煙吸食品質及安全性的生物技術基礎研究;皮革、造紙、紡織等輕工領域產品升級換代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等。
    生物學。在分子研究層次上有“基因組與蛋白質組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與結構基礎研究”;在細胞研究層次上有“細胞活動的分子網絡系統與調控機理研究”;在組織或個體研究層次上有“腦研究”;在群體或宏觀研究層次上有“可持續生物圈的生態學基礎研究”、“生命起源和進化基礎研究”等。
    基礎醫學。常見病、重大疾病的致病及防治機理研究。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學及干預措施研究;與疾病相關的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建設和應急能力研究;對重要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慢性病、職業病及生活方式相關疾病防治的預防醫學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環境、遺傳與社會因素對重要疾病的綜合作用及機制研究。主要化學物質和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及群體易感性和三級預防的綜合研究;人類生殖健康與優生學研究。出生缺陷診斷、預防與控制的研究。兒童認知及社會適應性行為的研究。人體衰老機理的基礎研究。中藥的療效規范與評價標準;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確定;創制新型藥物的基礎研究;分子模型、細胞模型、動物模型等新藥篩選系統的建立;創新藥物的藥效學研究;中藥新劑型研究等。
    基礎農學。主要動植物、微生物重要性狀的生物學、遺傳學基礎研究;主要動植物、微生物優質、抗逆、高產等生物學、遺傳學基礎研究;雜種優勢的遺傳和生物學機理研究;主要動植物、微生物重要性狀的基因定位、克隆、表達、轉化等分子生物學研究;地方特色動植物、微生物資源搜集、保存、利用等基礎性工作;主要動植物、微生物優異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主要動植物、微生物生物技術育種理論和方法研究;建立主要農作物重要性狀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體系;基因克隆及轉化新技術研究;體細胞胚胎發生、原生質體融合、花粉培養及植株再生等細胞工程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誘變育種、雜種優勢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研究;主要農作物、林木、果樹栽培生理及調控技術;畜禽、水產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研究;集約化設施農業與節水灌溉技術、旱作農業的應用基礎研究;綠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檢測與品質標準體系;農產品功能成分及廢棄物高效利用機理研究;綠色食品生產環境、生產技術及食品安全應用基礎研究;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生產基礎研究;農業疫害預防和控制;農業重大疫害高通量快速檢測應用基礎研究;農業有害生物及重大疫病流行規律及控制應用基礎研究;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分子生物學突變規律;新農藥、新獸藥的藥理基礎研究;病原微生物抗藥或耐藥性機理及克服。
    材料科學。新型材料結構、性能、表征、檢測的基礎研究;材料的評價、失效機理與壽命預測的研究;新型纖維材料、樹脂基復合材料、特種工程塑料及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備、成型、改性及應用中的基礎研究;有機高分子材料中的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回收處理與再生利用;金屬功能材料及多功能化、復合化基礎研究;新型亞穩態金屬材料及技術的探索;提高金屬材料使用性能的研究;高溫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納米材料制備及應用的基礎研究;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結構與功能一體化的基礎研究;用新技術、新理論、新工藝提高和改造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能源科學。太陽能光熱電利用技術的基礎研究;生物質能轉換技術的基礎研究;新型電源、儲能與氫能系統、燃料電池等二次能源系統的基礎研究。循環流化床及新型燃燒技術的基礎研究;節能性空分機理研究;高效節電、節水設備的基礎研究;工業窯爐的新型燃燒機制研究;潔凈煤技術、煤油氣高效開發利用等相關技術及污染治理的基礎研究;內燃機動力機械中石油的高效低污染利用及替代能源新途徑的基礎研究。
    信息科學。信息處理理論及技術基礎研究;中文信息處理理論及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軟件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計算機軟件工程理論及新型軟件方法;軟件構件技術;中間件技術;并行與分布計算機軟件技術;軟件評測理論與技術;智能軟件技術;軟件開發工具;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理論與技術;計算機輔助類設計軟件;信息安全理論及技術基礎研究;密碼算法;安全認證技術;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新型網絡計算機及系統模型;寬帶網絡理論及技術;網絡接入技術,移動通信理論與技術;移動通信接入技術;量子結構、量子器件及量子信息技術;全光寬帶網的關鍵器件;新型傳感器技術與神經網絡技術;光電跟蹤與測量技術;激光全息技術和現代光譜技術。
    工程科學。重大裝備的設計基礎;先進制造與過程技術;工程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制造;重大工程災害防治與安全問題;工程中的信息科學等。
    管理科學。預測、評價、優化技術與決策分析;運作管理;金融與財務管理;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企業戰略與創新管理研究;復雜性與管理等。
 
    (四)建立共享機制,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構建研究與開發支撐體系和科技資源服務系統平臺,在增量調動存量,建立和營造共享機制,完善并提升平臺作用等方面,著力解決整合、共享、提高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充分利用、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型企業等單位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加快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二是依托重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以應用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為主要任務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實驗基地共享平臺。三是建立以加強動物、植物、種質資源、微生物菌種、標準物質、實驗材料和生物標本等資源的收集、安全保護與利用為主要任務,具有鮮明河南特色并與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相銜接的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四是建立以擴充、集成科技文獻資源,加強專利、工藝、標準、科技報告等文獻資源建設為主要任務的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五是建設以整合集成科學研究、科學測試、科學監測、科學普查、科技統計等基礎數據資源,開展科學數據產品的綜合分析和深度開發服務為主要任務的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六是建設以提供科技信息、技術交易、科技評估、科技咨詢、風險投資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綜合性、專業化服務為主要任務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管理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專欄12: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重點任務
    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運用共建共享機制,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全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進行整合、重組與建設。2010年底以前,力爭把高等院校、中央駐豫科研單位、大型企業等全省范圍內的大型科學儀器納入河南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的大型科學儀器保障系統。
    建設研究實驗基地共享平臺。通過重組、加強與新建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國內一流水平并與國際接軌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實驗基地。到2010年,建成50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0個。
    建設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具有鮮明河南特色并與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相銜接的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我省自然種質資源由數量型收集向質量型保存與利用轉變,由種質資源大省向種質資源強省轉變。到2010年,初步實現自然種質資源實物共享,實現自然種質資源信息共享,實現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對外服務。形成體現河南特色、質量穩定、庫藏不斷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續提高的自然種質資源保障體系。
    建設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整合集成我省科研機構、高校、公共圖書館、大型企業等單位現有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全省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到2010年,整合集成主要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基本建成我省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系統;建成全省館藏科技文獻書目數據庫,使我省科技文獻擁有量,國內部分超過出版總量的70%,國外部分超過公開出版發行總量的20%。
    建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整合集成我省科學研究、科學測試、科學監測、科學普查、科技統計等基礎數據資源;加快科學數據的數字化進程,逐步構建由不同領域科學數據中心群組成的河南省科學數據共享平臺。2010年底以前,對我省在氣象、測繪、水文水資源、地震、地質與礦產、醫藥衛生、農業、林業、資源環境、科學研究、科技統計等領域的科學數據完成整理、匯集和數字化建庫;構建20個左右的科學數據中心;開通河南省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門戶網站,正式對外提供科學數據服務。
    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培養,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中心、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服務體系等服務機構的建設。到2010年,建成覆蓋全省的以成果轉化、技術信息交流、知識產權服務為重點的綜合性和專業性技術服務公共平臺,為加速全省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科技信息、成果轉化、成果孵化、技術交易、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科技評估、科技咨詢、風險投資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綜合性、全方位服務。

    (五)實施人才戰略,加快科技隊伍建設
    發展思路:努力營造科技人才發展的環境,結合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求,做好重點尖子人才的引進,通過實施人才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通過引進、培養和選拔,聚集各類優秀科技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
    階段目標:圍繞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科學技術人員、以重點學科建設帶動并提高學術水平為方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人員、以提高科技中介服務質量為主要目標的科技服務人員、以經營管理和科研管理及政府科技管理為主體的科技管理人員、以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創新型企業家等隊伍建設,提高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專欄13:科技人才發展重點任務
    圍繞戰略部署和實施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造就一批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高級專家;培養一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先進適用技術人才隊伍。
    繼續重點實施科技人才發展計劃(基金),促進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建立結構合理、素質較高且形成規模的人才梯隊,培養造就一批科技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充分動員中央駐豫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優勢,對我省科技、經濟的發展發揮巨大作用。
    加快建設一支集科普管理、科普創作、科普宣傳等功能的科普人才隊伍。

    (六)營造環境氛圍,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
    積極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發展綱要》,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不斷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科學和技術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宣傳陣地和傳播渠道,宣傳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科技進步的巨大成就。營造科技創新氛圍,把宣傳和普及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務,使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發揚傳統文化優勢,發展創新文化,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體制,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七)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體系建設
    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參與國內外競爭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民營科技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支持系統,提升民營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研發水平,提高并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與質量,推動企業確立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積極支持國家科研機構在豫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
    (八)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全面推動科技園區建設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等各類科技園區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推動高新(園)區實施“二次創業”。高新區要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從研發、孵化、轉化到產業化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平臺建設,突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加快農業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民營科技園區的建設步伐。

    專欄14:科技園區發展任務
    全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步伐。發揮高新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加速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升技術創新平臺,增強高新技術創新創業能力,加快高新技術促進支柱產業發展步伐,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重組和建設一批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積極扶持一批基礎條件好,產業特色鮮明、發展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超硬材料及制品、優質高效耐火材料、鋁鎂合金新材料及先進制備技術、計算機軟件、彩色顯示、光學儀器等產業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充分發揮國家和省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主要農作物和畜禽優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和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加快培育農業區域性支柱產業,推動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形成引進、創新、推廣、產業化的新格局,為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起到科技支撐和示范先導作用。
    加快區域特色顯著的國家和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優化并加快人口、資源、環境的科技布局和協調發展,統籌規劃,完善措施,聚集技術,示范帶動,為全面推動城鎮化進程提供科技支撐。
    加快省民營科技園區和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加強環境建設,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加快適用技術和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引導支持園區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加強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有區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企業集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對科技發展要發揮宏觀調控和組織領導作用
    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強化政府的科技宏觀管理能力,加強對科技工作的協調和指導;特別要在信息、人才、資金、技術、管理咨詢等方面,為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供支持;加強科技工作的目標制定和績效考核。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活動的相互促進。
    (二)大幅度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各級政府都要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2006年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增長,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市、縣財政科技投入也要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實現增長。同時要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向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使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明顯提高。
    (三)加強科技法制建設,加快建立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
    加強現有科技法律法規的落實,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推動科技立法。營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社會科技進步的政策法規環境,加快制定有利于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優化科技人才隊伍、加大吸納國外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園區發展、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推動市(縣)科技工作聯動的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政策和宏觀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四)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經濟
    以激勵自主創新、保護創新成果、優化創新環境為重點,推動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工作。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產出、轉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的主體,引導廣大發明人創新創業。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育一批能夠運用知識產權戰略、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區域,全面提升產業和區域競爭力。健全知識產權中介服務和投融資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轉化機制,推動專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經濟,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和打擊各種侵權、假冒等侵犯知識產權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不斷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圍繞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廣泛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國際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大力加強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和產品的輸出,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引進、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海內外科技人才,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科技合作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引導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等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省創新體系建設。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加快國際合作中介服務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創造良好環境。
    (六)強化市、縣科技工作,推動全省科技工作聯動
    加強宏觀指導和條件支撐,健全市、縣科技管理體系,把市、縣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市、縣科技力量,調動和發揮市、縣科技工作的積極性;加強新農村建設,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強力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加強市、縣科技工作目標考核,深入開展科技進步和科教興市(縣)等活動。在營造政策法規環境、構建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技園區建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和科學技術普及等項工作中實現聯動,要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市、縣科技工作步伐,大力推動科技富民強縣,全面提高全省經濟和科技競爭力。
    (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制度基礎,發揮政府科技宏觀協調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加快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深化社會公益及農業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并健全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重點實驗室的新型機制和促進人才、技術、經濟良性循環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行機制。探索外資在豫建立研究機構的支持機制。健全有利于加快創新和鼓勵人才成長的科技獎勵機制。
    (八)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協調機制,加強規劃與計劃的銜接,加強對部門、行業和區域科技計劃的協調和分類指導;建立健全技術預測機制和技術預測制度,進一步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為科技規劃的滾動實施和動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完善技術預測方法,保證技術預測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建立規范的評估監督與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獨立與規范的評估和監督機構,制定和完善適應各類科技活動特點的評估指標體系,規范評估和監督程序,完善評估和監督機制,加強評估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建立科技規劃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進行必要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