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在2010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在2010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
2010-03-30
|
辦公室
|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全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大會和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2009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的工作,動員和組織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河南,促進兩大跨越和實現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貢獻。這次會議十分重要,隨后,徐濟超副省長將作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廳作工作報告: 一、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局面,全省科技工作者克難攻堅、開拓進取,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戰危機、保增長、保態勢”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齊心協力,扎實工作,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5項,其中特等獎1項(全國共3項),一等獎3項(全國共17項),獲獎質量和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專利授權量首次突破萬件,達11428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結束了我省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兩位年輕科學家分別當選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率先出臺了對推動企業創新主體建設作用重大的優惠政策。鄭州、洛陽、許昌等8個省轄市和61個縣(市、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縣)稱號。一年來,做的主要工作有: (一)制定《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科學謀劃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路。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的重大戰略舉措,省科技廳代省政府起草了《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經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并頒布實施。省委、省政府召開了最高規格的全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大會,對《規劃》的貫徹落實進行了動員和部署,進一步理清了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路,統一了認識,有力地激發了全省上下開展自主創新的熱情。各地迅速行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如鄭州市制定了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啟動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努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洛陽市整合資金1.2億元,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節能減排等項目。新鄉市制定了《自主創新工作目標考核辦法》,把自主創新工作納入了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中。焦作市出臺了《關于加強產業集聚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高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周口市下發了《企業研發經費認定管理實施意見》,認真落實企業研發經費稅收抵扣政策。 (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在應對金融危機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集中資源實施了重大科技專項16項,突破了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在“保增長、保態勢”和“企業服務年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去年省政府組織的兩次全省重大項目觀摩活動中成為突出亮點。企業通過實施重大專項大大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實現了逆勢增長和轉型升級。如許繼集團、平高集團承擔的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在世界最高電壓等級和最長輸送距離的首條100萬伏晉東南-荊門交流和首條80萬伏向家壩-上海直流等輸電工程中成功應用,獲訂貨合同總金額近50億元。鄭煤機實施的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壓支架及電液控制系統,開發出世界最大采高的7米液壓支架,并攻克了核心技術電液控制系統,完成了胡錦濤總書記交給科技界的任務,胡錦濤總書記親筆批示“謹表祝賀”,該項目已獲訂貨35.2億元。華蘭生物通過實施甲型H1N1流感疫苗、治療性乙肝疫苗等重大科技專項,主導產品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甲型H1N1流感疫苗產量占到全國的45%。高速鐵路供電系統成套裝備、數字化超深井石油鉆井裝備、家禽重大疫病防控關鍵技術及新型疫苗、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大型高效節能活性石灰成套技術及關鍵裝備等重大專項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自主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中信重工的“礦山重型裝備”、中鐵隧道的“盾構與掘進技術”、洛耐院的“先進耐火材料”、鄭州機械所的“新型釬焊材料”、洛玻集團的“浮法玻璃新技術”等5個實驗室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歷史性突破。許繼集團、開封茂盛糧機、洛陽惠中獸藥分別獲批“高壓直流輸變電設備”、“糧食加工裝備”和“獸用藥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使我省建在企業的國家工程中心數量位居全國第一。1992年至2008年我省共獲準建設6個國家工程中心,去年1年即新增3個。新組建66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70%建在了產業集聚區內的骨干企業。加強省工程中心的動態管理,2個中心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被摘牌處理。南陽石油二機等6家企業被新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新培育省級創新型企業42家,創新型試點企業67家。為探索產學研結合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的新機制,組織成立了風力發電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研發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 (四)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取得重大突破。旨在培養院士后備人才的“中原學者”計劃通過三年實施,取得重大突破,首批“中原學者”鄭州大學申長雨和省農科院張改平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使我省擁有了兩位50歲以下的年輕院士。新培育4名“中原學者”,重點支持了40個創新人才團隊,50名科技創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開展創新活動。新組建了1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我省省級重點實驗室達到62個,已逐步成為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平臺。啟動實施了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全省共派出科技特派員1400多人,6名科技特派員和3家單位分別被科技部評為先進個人和集體。 (五)實施糧食核心區建設科技支撐工程,為我省糧食總產連續超千億斤提供了有力支撐。組織實施了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產業化研究與開發和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重大科技專項,培育推廣我省兩大糧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導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兩個小麥品種在去年北方50年難遇的大旱中表現良好,“百農矮抗58”已成為河南省及黃淮南部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玉米新品種“浚單20”去年種植面積突破3000萬畝。實施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創造了小麥、夏玉米百畝連片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770.5公斤、萬畝連片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548.6公斤的黃淮海平原單產記錄,為我省糧食總產連續第4年穩定在千億斤做出了重大貢獻。 (六)加強項目和基地建設,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522億元,同比增長18%;11個高新區實現實現工業增加值806億元,同比增長20.5%,顯示出了較強的抗危機能力。組織實施了“3G移動多媒體關鍵技術研發”等“雙百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36項,投入科技資金6000萬元,拉動引導企業和社會總投資30億元。鄭州國家高新區成為全國4個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之一。鄭州市被確定為國家“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示范城市。南陽光電等3個基地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新培育新鄉生物醫藥等6個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科研機構生產試驗基地建設已初具雛形,首批9個入駐單位項目全部建成投產。 (七)推進社會發展科技工作,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工程,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了“低熱值褐煤提質”、“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新培育了30家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建立和完善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開發和現代化中成藥生產體系,我省被批準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新建1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與俄羅斯、白俄羅斯、阿根廷等國家開展合作研究,引進了一批先進技術和高層次人才。新建中國(河南)道路養護技術和洛陽中俄高新技術產業2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開展了全省招商引資行動計劃引進先進技術活動。 (八)制定和落實政策,推動建立社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與中國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簽訂科技金融戰略合作協議,貸款授信額度1000億元,支持我省科技企業和高新區的發展。會同省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制定出臺了《河南省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認定管理實施意見(試行)》,使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抵扣稅收優惠政策得以落實,有力地引導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7家,預計全年可減免企業所得稅7.2億元。經過多年努力,省技術產權交易所被批準為全國首批5家區域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試點機構之一。 (九)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省政府召開了全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會議,全面推動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培育中信重工等10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新密市等5個知識產權優勢區域。開通了“12330”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電話,成立了6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去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9589件,其中體現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4951件,質量進一步提升;專利授權量首次突破萬件大關,達到11428件。 (十)深入開展“兩轉兩提”,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講黨性修養,樹良好作風,促科學發展”活動,舉辦了地方科技局長培訓班,提高了科技系統干部政治和業務素質。開展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的機構改革,進一步強化了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科技工作的能力。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了以預算管理為核心的經費監管和對科技計劃項目評審、科技成果評定等重要公務活動的監督。去年,科技系統被評為全省預防腐敗先進單位和政風行風建設優秀單位。 以上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的結果,是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級科技管理部門拼搏奉獻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廳,向一貫關心支持科技事業發展的各級、各界領導和同志們,向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雖然我省科技創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建設創新型河南、實現中原崛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整體上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強;二是絕大多數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3/4的大中型企業還沒有研發機構,99%的工業企業還是零專利;三是科技投入缺口較大,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四是科技人才匱乏,特別是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嚴重缺乏。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不斷研究和落實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10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 去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給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嚴重沖擊,使我們倍加清醒地認識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走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刻不容緩。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并將“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列為省政府“五項工程”之一。我們一定要認清歷史使命,保持清醒頭腦,抓住發展機遇,找準工作定位,科學規劃和認真落實全年的各項工作。2010年科技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科教興豫、人才強省、自主創新跨越發展和知識產權戰略,貫徹落實《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大力實施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目標,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為抓手,加快培育創新主體,豐富發展創新載體,加快建設自主創新體系,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科學發展和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主要工作目標有:新培育5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新建5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培育5-7名中原學者,試點培育10個創新型產業集聚區,新建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好洛陽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左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20%左右,年專利申請量達到2萬件,授權量達到1萬件。 圍繞以上指導思想和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針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整合集成科技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學研結合為基本方法,大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今年重點實施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低熱值褐煤提質新技術與裝備、硬巖盾構成套裝備、超高壓及特高壓直流開關、新型光學引擎與數字投影機、治療性乙肝疫苗、豬主要疫病新型疫苗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數字化超深井石油鉆井裝備、高溫氣冷堆核電煅件、優質鋼精煉用耐火材料、鎂合金擠壓關鍵技術、大直徑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半合成抗生素母核及系列產品等重大科技專項,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時適時再謀劃篩選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專項,不斷完善項目庫建設 (二)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企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創新型企業培育為抓手,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圍繞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戰略先導產業和戰略支撐產業的骨干企業為重點,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以戰略性產業領域的優勢企業為核心,集聚相關的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啟動建設盾構、生物醫藥、花卉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相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政策措施和各類科技項目集成支持,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發展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爭創一批國家級創新型企業。 (三)培育壯大科技創新園區。各類科技計劃和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重點向產業集聚區內的骨干企業傾斜支持;探索在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建設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制定創新型產業集聚區評價指標體系和政策措施,試點培育創新型產業集聚區,以引導和促進我省產業集聚區走創新驅動型科學發展道路。加快高新區發展步伐,指導洛陽高新區爭創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安陽高新區等有條件的省級高新區爭取升級國家高新區。加快省科研生產試驗基地建設,啟動第二批入駐項目。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民營科技園區的發展。 (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啟動省“雙千”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項目,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新組織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做好對高新技術企業政策輔導,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實施好國家“十城萬盞”和“金太陽”行動計劃,推動半導體照明、光伏發電等高新技術產業化。爭創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試點省工作。 (五)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抓好小麥新品種矮抗58、鄭麥366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畝產800公斤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與示范、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小麥、玉米和水稻新品種的產業化和換代升級。實施“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強百畝超高產攻關田、萬畝核心區、百萬畝示范區和千萬畝輻射區“一田三區”的建設。啟動實施名優花卉產業化技術研究與開發、優質專用花生新品種選育與示范等重大專項,推動優勢經濟作物升級和產業化。 (六)強化民生科技工作。加強重大疫病預防控制、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城鎮建設、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和減災防災等重大民生科技問題攻關,繼續實施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先進醫療設備的開發。攻克一批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節能減排急需的重大和關鍵技術,推廣一批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加強科普工作,組織舉辦“科技活動周”,實施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加大科技下鄉活動力度。 (七)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總結成功經驗,加大“中原學者”工作力度,培養更多的科技領軍人才。加快科技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杰出人才、杰出青年培養,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選派一批優秀科技人員到我省中小企業和農村,開展創新創業和成果推廣服務。 (八)有重點地加強原始創新。選擇對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具有比較優勢和一定基礎的領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有條件的企業,啟動實施重大基礎研究專項,以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我省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實現突破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布局,提高全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水平,力爭在高校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方面取得新突破。 (九)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爭取開展第三次省部會商,在科技部的指導和支持下,在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農業科技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做好河南省與白俄羅斯科技合作第四屆例會的籌備以及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央企、軍工單位的科技合作。 (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引導和支持優勢企業和區域開展知識產權標準化工作。啟動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建立健全產業集聚區骨干企業的知識產權產出機制。完善重大科技專項知識產權審議機制,支持重點企業開展知識產權預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系建設,開展專利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查辦督辦一批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 三、著力踐行“四個重在”,務求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為“十二五”開局奠定基礎的一年。為了做好承前啟后的工作,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四個重在”的要求。我們科技界也要按照“四個重在”的要求不斷創新科技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途徑,不斷提高科技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一)重在持續。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近年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實踐證明的正確思路和舉措。全省科技系統一定要緊緊把握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持續已有的好做法好經驗,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步伐。要在《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的指導下,制訂好“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要在省政府統一領導下,實施好“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持續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 (二)重在提升。全省科技系統要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別要提升戰略性、創新性和前瞻性,提升謀劃能力、運作能力和執行能力。既要善于凝練和突出工作重點,集中資源取得突破,引導和帶動全社會科技工作的全面發展;又要善于運用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抵扣、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和政府科技計劃改革、風險投資等機制直接推動全社會科技工作。還要提升黨風廉政建設和政風行風建設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重在統籌。全省科技管理部門要善于統籌協調全社會科技創新工作,把科技工作從部門行為提升為政府行為、社會行為,把科技工作溶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之中。要統籌考慮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統籌考慮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與促進產、學、研之間的結合,統籌凝聚各有關部門,各地方與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 (四)重在為民。全省科技系統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做好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同時我們科技管理部門要把工作重點進一步放在為廣大科技人員營造環境、提供服務上來,把重在為民的思想真正落實到具體工作中。 同志們,面對新的形勢,科技工作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開拓奮進,為我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實現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