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中原經濟區,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進程的重要時期。為貫徹《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豫政〔2009〕78號)、落實《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意見》(豫發〔2008〕28號),實施《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期間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貫徹“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多項突破,跨上了新臺階,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1.科技創新環境明顯優化。
為加強科技創新,我省首次把自主創新體系放在省政府“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總體戰略的高度進行部署,把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作為省政府“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進?!笆晃濉逼陂g先后出臺了《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意見》、《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等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省政府成立了“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加強我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
圍繞加強科技創新活動,針對科技計劃管理、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稅收抵扣、科技成果獎勵、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為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環境。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導作用不斷增強。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由2005年的55.61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74.76億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財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35.52億元,增幅達到156%;企業逐步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22.18億元。
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科研機構進行自主創新的動力與活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提高。50個省屬開發類科研機構全部轉制改制為股權多元化的科技型企業,省屬社會公益及農業類科研機構完成了分類改革。
分別與科技部和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等建立了省部會商和省院合作機制,更好的集成中央和地方的資源,解決我省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有效促進了上下互動。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渠道、領域和形式不斷拓寬。全省已經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系。建立1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組織實施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解決了一批產業升級中急需的關鍵技術和先進技術。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和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實施科普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建設科普示范點,以及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普進企業、科普進村戶活動,建立了省市兩級科普網絡,有效地提高了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2.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以來,全省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一大批顯著的科技成就。我省獲國家科技獎勵連年創歷史新高。“十一五”以來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97項,其中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科技進步二等獎75項;評審出省級科技進步獎1733項。2010年全省專利申請、授權總量分別達到25149件、16539件,比2005年分別增長180%、341%。“十一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高出同期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6個百分點左右。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430億元,比2005年增長182.6%。實施五大科技工程,運用“網絡化配置資源”的新方法,有效集成了各類科技資源,大幅度提高了我省科技創新能力。
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活動,促使骨干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步伐加快,新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0個,是“十五”期間建設總數的5.6倍,使我省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33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674個,是“十五”末的4.32倍。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新建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我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實現零的突破;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51個,目前總數達到75個,是“十五”期間建設總數的3.13倍。建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成立了風力發電裝備、盾構、生物疫苗、花卉、小麥、耐火材料、中藥等8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探索產學研結合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的新機制,提升相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其他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培育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6家,數量居中西部前列,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 140家;高新技術企業517家;鄭州市、洛陽市成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新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2008年以來共立項實施67項,投入科技資金12000萬元,拉動引導企業和社會總投資近60億元,有力促進了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創造了小麥、夏玉米百畝連片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770.5公斤,萬畝連片一年兩熟平均畝產1548.6公斤的黃淮海平原單產記錄,為我省糧食總產連年穩定在千億斤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產業化研究與開發”和“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等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培育推廣我省兩大糧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導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兩個小麥品種在北方50年難遇的大旱中表現良好,“百農矮抗58”已成為河南省及黃淮南部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玉米新品種“浚單20”有望成為繼鄭單958之后又一個可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玉米品種。優質專用小麥、雜交玉米、抗蟲棉、雜交芝麻等一批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保障。小麥、肉制品、面制品和冷凍食品加工技術都邁上了新的臺階,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笆晃濉币詠?,全省共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94個,其中國家審定新品種78個。
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工程。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了“低熱值褐煤提質”、“多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培育節能減排科技示范企業60家。建成7個國家級和15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重點支持“中原學者”、科技創新團隊等高層次科技人才圍繞我省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十一五”期間培育中原學者16個,其中首批2名中原學者經過培育新當選為“兩院”院士。支持創新團隊107個,支持573名科技創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開展創新活動。在全省企業和高校院所建立42個“院士工作站”,目前在豫“兩院”院士17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360萬人。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通過實施共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間取得省級科技成果1733項,擁有技術貿易機構2863家,簽訂技術合同15002份,技術合同成交額101.7億元。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全省建設生產力促進中心122家,其中國家級11家,省級22家;建設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2家、省級技術轉移中心4家;建設科技孵化器22家,其中國家級12家,省級10家。建設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0年,全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648億元,工業總產值2883億元,工業增加值875億元,利稅總額370億元,分別比“十五”末增加290%、298%、294%、21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家,是國務院時隔18年批準設立的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使我省國家級高新區總數達4家,居中部六省首位;進區企業達6184家,產值上億元企業198家;培育形成了1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7家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3.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按照《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資源實施了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超高壓變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數字化裝備關鍵技術、新藥創制及中醫藥現代化等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共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項目54個,省財政科技投入4.19億元,引導承擔企業研發投入24.84億元,新增產值406.61億元,利潤64.34億元,稅收23.29億元。
許繼集團、平高集團承擔的“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世界最高電壓等級、最長輸送距離和最大輸送能量的特高壓輸電關鍵裝備,并在世界首條100萬伏晉東南-荊門交流和首條80萬伏向家壩-上海直流等輸電工程中成功應用,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科技資金,企業投入2.2億元,目前兩家企業已獲訂貨總金額近66.3億元,2011年可望超過百億元。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實施的“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重大科技專項,僅用一年多時間就開發出2兆瓦風電整機和1.5-3兆瓦電機、風葉、軸承等主要部件,有望形成百億規模的新興產業群,為培育壯大我省新型電力電氣裝備產業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和科技支撐。
鄭煤機實施的“大采高液壓支架及電液控制系統”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世界最大采高的7米液壓支架,并攻克了核心技術電液控制系統,完成了胡錦濤總書記交給科技界的任務,新增銷售收入45億元,胡錦濤總書記親筆批示“謹表祝賀”;中鐵隧道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實施的“盾構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重大科技專項,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中標北京、鄭州、重慶等地鐵工程,合同金額15億元;石油二機實施的“數字化超深井石油鉆井裝備研制”重大科技專項,產品出口俄羅斯、匈牙利等國家。為打造我省數字化裝備產業提供了重大技術裝備和科技支撐。
中硅高科實施的“千噸級多晶硅”、洛陽尚德實施的“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和新能光伏實施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重大科技專項,累計創產值96.97億元,利稅16.92億元,并帶動我省形成了百億產能的硅-光伏產業。
華蘭生物通過實施“甲型H1N1流感疫苗”、“流腦疫苗”、“治療性乙肝疫苗”等重大科技專項,主導產品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量占全國的40%以上,為我國甲流感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洛陽普萊柯承擔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診斷技術及新型疫苗研究與開發”重大科技專項,填補了禽用疫苗生物制品領域的國際空白。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河南)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順利通過驗收。為打造我省生物及新藥產業提供了重大技術支撐。
洛玻集團承擔的“超薄電子玻璃浮法生產設備和工藝”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0.5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提升了我省特種功能材料及制品產業的技術水平。
中信重機的“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金龍銅管的“精密銅管四輥旋軋和四聯拉新裝備”、豫光金鉛的“熔池直接煉鉛新工藝”節能效果十分顯著。中平能化的“瓦斯軸承—發電—礦井熱害治理”,降低井下綜采面溫度達80C,大大改善了礦工的勞動條件。為打造節能環保技術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十二五”期間面臨的形勢
我省科技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還不適應支撐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與建設創新型河南、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撐實現兩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戰略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全社會創新意識薄弱。不少地方和有關工作部門抓經濟發展仍著眼于鋪攤子、擴規模,沒有形成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不少企業仍單純追求數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動力。社會也尚未形成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意識和氛圍,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2010年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0.95%,遠低于全國1.7%的平均水平。高水平研發團隊和領軍人才缺乏,全省僅有院士17人。能夠解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關鍵問題的高新技術和自主創新成果少。三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不足,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萍紕撔鹿芾淼慕y籌協調不夠,有限的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四是支持和鼓勵創新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國家和省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有些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有利于培養、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與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為確保我國在新形勢下更好更快發展,國家作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明確提出,到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實現兩大跨越,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依靠傳統生產要素投入獲取經濟高速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走依靠自主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子成為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事關民生,事關未來,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未來發展的戰略主線。科技創新決定科學發展,決定持續提升,決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決定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成效,是我們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支撐、內涵、精髓。要將中原經濟區最終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動力支撐,這個動力支撐主要來自于科技創新。只有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科技創新上,依靠科技創新的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活力,才能實現河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因此,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把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從根本上解決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強的問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撐。
二、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的實踐要領,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以提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發展需求為根本目的,以應用開發研究為重點,以集中資源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重要抓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難題,打造新興產業,振興提升傳統產業,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把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以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為主體,以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集聚區及其他各類科技園區等為載體,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建設我省自主創新體系。依靠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
“十二五”期間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突出重點和統籌兼顧相結合。既要以重點領域、骨干企業和戰略性任務為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重點,又要統籌兼顧,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撐。
——市場主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創新,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調控作用。
——自主研發和開放合作相結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礎和優勢,不斷提高我省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強與國內外的開放合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聯合研發等技術途徑解決自身尚無能力解決的問題。
——企業為主體和產學研用相結合。既要大力引導和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又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全社會創新力量的作用,推動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用有機結合。
——應用開發和基礎研究相結合。既要堅持以應用開發研究為主開展科技創新,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又要立足長遠,重視科研基礎條件建設,選擇對我省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且有優勢的領域加強基礎研究。
(二)戰略目標
總體目標:
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力爭在主要領域縮小差距,在優勢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局部領域實現突破。初步建設要素完備、配置高效、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全省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為我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綜合競爭力提供不竭動力。
到2015年,全省總體科技發展水平達到中西部地區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年專利申請量超過3萬件,取得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
發展目標:
1.突出戰略重點,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突破。
針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突出重點,突出戰略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資源,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集中解決全省經濟社會、特別是產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以關鍵技術的突破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引領先導產業的形成發展。
2.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實施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培育創新主體,豐富發展創新載體,努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農民創新組織互為補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全省自主創新能力。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
圍繞新能源、生物及新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加快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步伐,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新興高新技術先導產業;圍繞裝備制造、冶金、化工等工業主導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推動工業主導產業振興升級,實現大中型企業關鍵裝備、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圍繞資源能源、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水利設施和信息化等基礎產業領域,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基礎產業。
4.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大力實施糧食核心區建設科技支撐工程,繼續加快小麥、玉米和水稻等新品種選育,并加快實現產業化和換代升級,為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提供支撐;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優勢產業發展;推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壯大現代農業;促進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資源合理有效利用,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基本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5.大力發展民生科技,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節能減排、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加強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研發,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以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省建設,為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提供科技支撐,使科技創新更多地惠及民生。
6.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培育結構合理的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為科學發展和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力爭實現我省院士培育工作實現新突破;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造就一批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高級專家;建設一只綜合素質硬、專業貢獻大、團隊效應突出、引領作用明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到2015年,逐步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
7.加快培育創新型產業集聚區,提升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步伐,建設一批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和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3-5家省級高新區,力爭實現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實現新突破。通過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培育一批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引導和促進我省產業集聚區走創新驅動型科學發展道路,提高產業集聚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8.加強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根據《河南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優先領域和戰略重點,統籌把握科學前沿發展趨勢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需求,組織實施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超前開展研究,不斷提升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通過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帶動我省優勢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高層次領軍人才。
專欄1:“十二五”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1.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5年達到1.6%;
2.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在中西部地區處于前列;
3.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
5.每萬勞動力中R&D人員達到25人年。
三、重點任務
(一)突出戰略重點,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學研結合為基本方法,以重大科技專項為抓手,把解決產業轉型升級技術瓶頸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爭攻克一批產業重大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突破一批戰略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帶動形成和壯大一批特色鮮明、比較優勢明顯的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
“十二五”期間,主要通過開發煤制乙二醇、甲醇汽油柴油、聚甲醛、焦爐煤氣制乙炔、煤系針狀焦等,改造提升煤化工產業;開發應用低溫低電壓鋁電解新技術和450KA以上電解槽,促進電解鋁企業節電節本,開發高精度鋁板帶箔,軌道交通、客車和3C產品用高端鋁材等,改造提升電解鋁產業;推廣應用鋼鐵超快冷新技術,研究開發鋼鐵可循環流程工藝,開發超高強度鋼,冷軋取向硅鋼,低溫超高壓容器、核電、海洋工程、石油、風電等用鋼,改造提升鋼鐵產業。實施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畝產800公斤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超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等重大科技專項,為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實施名優花卉苗木產業化技術開發、家禽主要疫病診斷技術及多聯疫苗、家畜主要疫病診斷技術及多聯疫苗、優質高產棉花新品種培育、高產抗病蔬菜新品種選育等重大科技專項,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實施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高速鐵路供電系統成套裝備、核電級防爆電機、智能電網裝備等重大科技專項,培育壯大新型電力電氣裝備產業;實施多晶硅節本降耗技術、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物理法太陽能級多晶硅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硅材料與光伏產業;實施治療性乙肝疫苗、流感疫苗、流腦疫苗、喜樹堿類抗癌藥全合成、半合成抗生素母核及阿莫西林和頭孢類系列產品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生物及新藥產業;實施大采高液壓支架及電液控制系統、數字化超深井石油鉆井裝備、全斷面隧道盾構機、特大型空分設備、數字化變電站、數控大型機床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數字化裝備產業;實施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首飾級大顆粒人造金剛石單晶、優質鋼精煉用高檔耐火材料、CTP版材用鋁基板、鎂合金擠壓型材、高精度鈦帶材新工藝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特種功能材料及制品產業;實施新型光學引擎和數字投影機、紫激光計算機直接制版材料、微顯示電視機、高性能噴墨繪圖儀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光電技術產業;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低熱值褐煤提質新技術及裝備、多金屬伴生礦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清潔鍍金材料檸檬酸金鉀、精密銅管四輥旋軋新工藝及裝備、熔池熔煉直接煉鉛工藝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節能環保技術產業;實施秸稈纖維乙醇產業化關鍵技術、生物柴油及其專用原料林開發等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生物能源產業。
(二)凝聚創新資源,壯大自主創新主體。
1.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企業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在自主創新體系中的關鍵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并以此為平臺開展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用結合。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并以此為示范引導廣大企業走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引導社會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流動,通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2.發揮科研機構骨干作用。深化科研機構改革,推動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在自主創新中的引領和骨干作用。穩定和壯大科研機構人才隊伍,支持鼓勵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積極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同時支持科研機構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省外科研資源的作用,支持中央駐豫和軍口科研機構積極參與我省自主創新活動。支持發展民辦科研機構。
3.強化高等院校生力軍功能。根據我省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需要,調整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方向,探索建設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大學。改革高等院??蒲锌冃гu價機制,引導高等院??蒲腥藛T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與企業聯合開展能夠提升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應用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同時支持高等院校在基礎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技術領域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4.加強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建設。抓好“培養、引進、用好”三個環節,培養造就自主創新人才隊伍。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通過“中原學者”、“ 創新團隊”、“杰出人才”、“杰出青年”等計劃,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一批科技創新團隊和一支創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隊伍。實施中原崛起百千萬海外人才引進工程,積極引進海外及省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規模,優化人才隊伍的結構,提升人才隊伍的層次。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著力培養一大批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農村科技服務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展創新精神和創新知識教育,為科技創新提供大批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建立完善人才評價、考核和激勵機制,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動員社會創新人才積極投身創新活動,促進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三)建設創新平臺,豐富發展自主創新載體。
1.加快發展企業研發中心。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設自主研發基地和聯合研發平臺,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工程化,圍繞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骨干企業為重點,優先布局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和發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企業研發中心。到2015年,新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個,企業技術中心400個。
2.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開展事關我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和戰略高新技術的研發和學術交流,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依托重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有條件的企業及事業單位,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高校重點實驗室等建設。到2015年,新建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0個,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新突破。
3.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和其他科技園區。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施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做強做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建設區域創新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基地。重點圍繞省定產業集聚區建設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和服務設施,加強科技支撐能力,選擇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予以重點支持,培育一批走創新驅動型科學發展道路的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培育30個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加快科研機構生產試驗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及其他各類科技園區。
4.積極發展創業孵化基地。以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863軟件孵化器、中部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創業服務中心等為依托,積極發展科技創業孵化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務能力,為中小科技企業和大學生等個體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助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5.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選擇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發展前景好、我省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組織相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銜接,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緊密的技術合作和聯合攻關。各成員單位以開放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技術標準,共同提高核心競爭力,共同打造和壯大新興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笆濉逼陂g,促進“風電”、“軌道交通”、“花卉”、“生物醫藥”等聯盟的發展,爭取以我省為盟主組建“礦山裝備”、“電解鋁高效節能”、“小麥”等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6.發展其他各類有效的創新載體。圍繞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需要,建設和發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檢測技術平臺、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務網絡、技術貿易和技術產權交易網絡、生產力促進網絡、知識產權服務網絡等能有效服務各類創新主體,幫助完成創新目標任務的創新載體。
(四)圍繞優先領域,攻克關鍵技術。
1.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以省、市、縣三級農業科研機構和涉農高等院校為骨干,充分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確保糧、棉、油、肉、蛋、奶等大宗農產品均衡供給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糧食核心區建設科技支撐工程,為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和農產品平衡供給提供支撐;以糧食安全、畜禽安全為核心,以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精準農業等為重點,大力推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裝備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發展壯大現代農業。
種植業領域,重點支持農作物良種培育及產業化開發,大力推動轉基因、分子標記等現代育種技術在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中的應用,加速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主導品種的換代升級;積極建立新品種的規?;品N、親本繁育、種子質量檢測、種子包裝加工等技術體系,促進種業的快速發展;加強良種與良法相配套,集成組裝一批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豐產高效簡化栽培技術體系;大力開展中低產田改造關鍵技術的集成與應用,加強保護性耕作、機械化高效生產等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示范,進一步提升耕地生產力;加大環境友好型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廣力度,大幅度減少面源污染;加強精量播種、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精準施藥等精準作業技術的研究示范及推廣應用,推動精準農業發展。
重點支持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煙草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新品種選育,加快主要經濟作物主導優良品種的換代升級;加強經濟作物優質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積極開展棉花、花生、油菜等產業化研究與開發,推進經濟作物生產健康發展。
重點支持蔬菜、花卉、果樹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新品種選育,加快園藝作物優良品種換代升級;加強園藝作物優質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積極開展蔬菜、花卉、果樹等產業化研究與開發,推進園藝生產健康發展。
專欄2:種植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農作物育種。超級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產業化研究與開發,超級小麥新品種鄭麥366產業化研究與開發,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示范,畝產800公斤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與示范,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優質高產棉花新品種培育與示范,超高產水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優質專用型花生新品種選育與示范,超高產玉米、大豆新品種選育,優質高產棉花、花生、油菜、煙葉等新品種選育及主要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主要農作物制種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
蔬菜、園藝。名優花卉苗木產業化開發,高產抗病蔬菜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開發,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名特優果樹、西甜瓜新品種的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栽培及配套技術。主要作物重大病蟲害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耕地培肥與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主要農作物簡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精準農業的研究與應用,設施農業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循環農業模式研究與示范,主要作物機械化生產與農藝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
畜牧養殖業領域,引進優異的畜禽種質資源,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保護、創新和有效利用我省優異畜禽種質資源;加強飼料、獸藥和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重點支持開展畜禽水產清潔生產技術和畜禽主要疫病監測、預警和綜合防控技術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產品的質量和產品安全水平;積極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發養殖場污染控制關鍵技術、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及配套設備的開發,實現畜牧業健康養殖和生態安全。
專欄3:畜牧養殖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的保存,創新和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開發。
養殖技術。豬主要疫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新型疫苗開發,生豬健康養殖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肉類質量安全檢測及溯源技術研究與示范,畜禽清潔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禽畜重大疫病監測、預警、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新型疫苗研發,資源節約型安全高效飼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畜禽及水產健康養殖、污染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配套設備研發。
林業領域,重點支持林木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與利用技術,速生豐產林生產關鍵支撐技術等研究,林業生態安全技術研究與生態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木本糧油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加強林木生物災害形成機制、檢測技術和綜合治理研究,開展木本糧油開發利用技術、林特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森林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進一步發揮林業在保護生態、糧食安全和降耗減排中的重要作用。
專欄4:林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種質資源。名特優經濟林與果樹種質資源創新與集約化定向培育技術,珍稀鄉土樹種遺傳改良。
生態林業。速生豐產林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林病蟲害監測誘控技術推廣應用,脆弱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復合農林業與平原農區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技術研究,木本糧油綜合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特色林產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森林及濕地有害生物災害形成機制、檢測和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示范。
農業微生物領域,重點支持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生物調節劑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加強野生食用菌資源保存與利用、食用菌新品種選育、食用菌規?;a新技術等研究,推進食用菌標準化、產業化進程;開展農用生防微生物菌株改良及其抗病蟲基因發掘利用研究,加強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飼料復合菌劑、微生物農藥制劑等農用微生物制劑研發;圍繞節能降耗和減少污染,應用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技術培育篩選微生物發酵菌種,優化發酵工藝,提升傳統食品發酵技術。
專欄5:農業微生物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菌種培育。食用菌新品種培育及栽培技術研究與標準化生產,農用發酵菌種的培育、篩選及應用。
微生物利用及其制劑。殘留農藥生物降解技術推廣和應用,農用微生物制劑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生物農藥高效制備技術研究與開發,生物肥料及生物調節劑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綠色生物飼料添加劑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農副產品加工領域,重點支持糧油、畜禽、果蔬、乳品、薯類等主要農產品的加工、貯藏與流通關鍵技術、材料及裝備研發;加強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支持農業生物質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精深加工技術研發;開展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與全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示范與推廣,確保農產品加工業良性循環發展。
專欄6:農副產品加工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大宗農產品加工。鈉鹽法生產高純度L-乳酸關鍵技術,小麥、玉米、稻谷、大豆、畜禽肉、果蔬、薯類等主要農產品的深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小麥、畜禽肉、果蔬等貯藏流通關鍵技術與材料研發與示范,油料作物深加工及其節能減排新技術研發與集成。
副產物綜合利用。家禽骨血加工關鍵技術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米糠、麥麩、胚芽、畜禽骨血油脂、果渣、豆粕等副產物綜合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農業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農業裝備領域,大力發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現代化農業裝備,重點支持農業裝備關鍵技術、農機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節能設備研發;開發主要糧食作物、薯類和油料作物生產裝備和節能環保型作業機械,開發畜禽養殖、設施農業、農林產品加工與貯運關鍵機械和設備;加強農機與農藝技術的結合,研究開發能夠精量控制水、肥、種、藥施用量的優質農機,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顯著提高農業裝備技術含量和現代化水平。
專欄7:農業裝備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糧食機械。多功能玉米聯合收獲機械研發與示范,一年兩熟區少耕除草與小麥免耕播種機具研究,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研發關鍵技術。
經濟作物機械。自走式采棉機研發,花生、油菜和薯類等秋作物關鍵生產環節的機械化裝備關鍵技術。
其他。面制品主食化生產設備研制與示范,農田種、肥、水、藥精量施用裝備研發與示范。
循環農業領域,重點開展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等技術研究。著力研發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加強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資源的多元、多級循環利用體系和循環過程清潔生產和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究,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
專欄8:循環農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高效生產。農田水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田養分循環調控與肥料減量化技術研究,耕地培肥與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的研制與示范推廣。
廢棄物利用。作物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循環利用新技術研發。
其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林固碳減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業生境過程控制技術研究。
農業防災減災領域,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定量評估技術研究,開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對策研究和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等的研究,為農業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提高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能力。
專欄9:農業防災減災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防災減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和定量評估的技術研究,農林生物災害防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人工增雨消雹等技術研究與應用。
2.推動工業主導產業振興升級。
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研發和推廣應用一批既能擴大內需又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化工、食品、服裝紡織等工業主導產業為重點,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加強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大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裝備,加強質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設,進一步拉長產品和產業鏈條,提高終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開發資源、能源節約及綜合利用、污染減排與治理、清潔生產等新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裝備制造工業領域,重點研發整機系統集成、自動控制等關鍵技術;重點支持高效清潔發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城市軌道交通等所需的重大裝備和基礎部件研發;支持礦山、工程、石油鉆采、電力、環保、空分、振動、數控加工、節能、中高壓變配電等領域大型成套裝備研制;重點扶持特種精密軸承、高精度齒輪傳動裝置、液壓控制器、特種閥門、氣動及液壓元器件、中高檔傳感器等基礎部件研發;扶持大型精密模具、精密高檔磨料磨具、精密復雜刀具、精密量儀等加工輔具研發,提高產業配套能力。
專欄10:裝備制造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能源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軸承研發,低熱值褐煤提質新技術及裝備,大型甲醇和醋酸聯合裝置,醋酸裝置,兆瓦以上大型風電齒輪箱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大型風電安裝吊機研制及產業化,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換流閥、全封閉組合電器、保護控制系統等),電牽引采煤機,液壓支架及薄煤層綜采成套裝備,煤炭超深礦建井及提升關鍵裝備,主輔逆變器及安全控制裝備。
服務重點工程的重大裝備及基礎部件。高速鐵路供電系統成套裝備,智能電網裝備,高速鐵路供電及自動化控制系統,全斷面隧道盾構機,集裝箱、風電等吊裝機械,架橋運梁設備,大型施工及養護機械裝備,高速鐵路客車裝備。
大型成套裝備。大采高液壓支架及電液控制系統,數字化超深井石油鉆井裝備,全斷面隧道盾構機,特大型空分設備,大型高效節能活性石灰成套技術及關鍵裝備,數字化變電站,數控大型機床, 6m/s超高速節能乘客電梯研發,TBD620L6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研發,新型礦山裝備,大型挖掘機,旋挖鉆機,大型礦用車,深海油氣勘探開發裝備,新型鉆探裝備,城市垃圾處理成套設備,污水污泥處理設備,余熱余氣循環再利用設備,大型空分設備,大型振動機械,精密大型專用數控機床成套裝備,數控全液壓模鍛設備,高效熱交換器,煤粉氣化爐、脫硝脫硫設備,大中型防爆電機及電器,大型裝備在線監測系統,貨物高速分揀系統和裝載機械,玻璃加工裝備,大型水泥生產線系統集成技術。
基礎部件。風電軸承,航空航天軸承,高速鐵路客車軸承,液壓控制器,特種閥門,氣動及液壓元器件,中高檔傳感器,高性能電線電纜。
加工輔具。高強高韌耐腐蝕新型石油鉆具產品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大型精密模具及標準件,高檔精密磨料模具,高效精密復雜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量儀。
汽車工業領域,重點研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支持乘用車、客車、專用車、載貨汽車、集裝箱運輸車的整車設計開發能力及平臺建設;加強開發發動機、變速器、轉向器、汽車電子等汽車關鍵零部件,鼓勵研發排氣凈化、安全性、NVH(振動、噪聲、平順性)等關鍵技術。
專欄11:汽車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新能源汽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客車,新能源汽車專用發動機和動力模塊的優化設計,大容量動力電池,超級電容模組,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網絡。
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汽車零件在線檢測控制系統,汽車整車設計,汽車輕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國IV、Ⅴ標準節能發動機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內燃機技術,排氣凈化、汽車安全技術,NVH(振動、噪聲、平順性)、汽車動力轉向、懸掛及制動系統關鍵零部件,汽車空調及其關鍵零部件,汽車儀表數字化,車用及車載電子產品開發,CAN總線及控制系統,高效變速器,汽車通用節能技術,高性能低噪聲低阻力輪胎,客車專用橋及懸架。
有色工業領域,重點支持研發高強高韌鋁合金板、飲料罐板、印刷基板、高壓電容鋁箔、高純鋁生產技術;研發電子產業用銅材、高純無氧銅材、冷凝銅管、高精度高性能銅合金板帶及環保節能短流程銅材生產技術;開發鎂合金連續鑄軋、鎂合金板帶和型材、鎂合金壓鑄與焊接關鍵技術;支持研發海綿鈦清潔生產和鈦合金深加工技術、鉬鎢選礦及精深加工技術;重點支持鋁電解、鉛鋅冶煉、鎂冶煉重大節能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低品位鋁土礦、低鈷鎳和高鐵紅土礦經濟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專欄12:有色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鋁合金冶煉技術。低溫低電壓無效應惰性陽極等鋁電解重大節能技術,亞融鹽生產氧化鋁新技術,高濃度碳酸化分解生產砂狀氧化鋁技術,高大型全息智能化傾動式熔鋁爐技術。
鋁合金精深加工技術。紫激光計算機直接制版材料,CTP版材用鋁基板,高性能鋁合金板材鑄軋,高純鋁及大尺寸靶材,高精度高性能鋁板帶箔精深加工,大斷面復雜鋁合金型材制備技術,軌道交通和汽車用鋁合金及加工技術。
銅合金制備及精深加工技術。高精度高性能銅板帶箔精深加工,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銅帶,高純無氧銅,特種耐蝕及環保型無鉛易切削銅合金,細徑內螺紋銅合金傳熱管材,高導銅合金線材等連續化銅加工節能技術與裝備。
鎂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技術。鎂合金擠壓型材,內熱法煉鎂和高純鎂制備,鎂空氣燃料電池陽極,交通工具及電子用鎂合金制品。
鈦合金制品及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高精度鈦帶材新工藝,高精度大卷重鈦帶材短流程工藝技術研究,電解法制鈦,航空、船舶、醫療及大飛機鈦合金鑄鍛件,鈦合金換熱器等制品關鍵技術。
鉛、鋅、鉬、鎢冶煉及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熔池熔煉直接煉鉛工藝,鋅、鉬、鎢冶煉重大節能及精深加工技術。
有色金屬高效綜合回收利用技術。赤泥綜合利用技術,低品位鋁土礦開采及高效利用,鉛鋅回收高效利用,共生低品位難選冶的褐鐵礦等選冶技術,深部開采及尾礦綜合利用。
鋼鐵工業領域,重點支持非高爐煉鐵、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及純凈鋼、共生低品位鐵礦選冶及尾礦綜合利用、鋼渣綜合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發展電站用特厚鋼板、高強度機械用鋼和建筑用鋼、高檔工模具鋼等高檔鋼材品種及特殊大型鍛材,開發焦化產品回收、余熱利用、鐵合金和炭素等先進節能減排技術。
專欄13:鋼鐵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鋼鐵冶煉及制備新技術。非高爐煉鐵,連鑄薄帶、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及純凈鋼生產,大型板坯連鑄等關鍵技術。
高檔鋼鐵新產品研究開發。核電用特厚板,電站及船用鋼板,高強度機械用鋼,高檔電力及風力發電用鋼,高級耐磨鋼,高壓鍋爐管,高強度建筑用鋼,高強度大規格抗震鋼筋,高檔工模具鋼,彈簧鋼,軸承鋼,高強度轎車用鋼,高級別無縫鋼管,高強度耐候鋼、高檔精密不銹鋼、低溫超高壓等特殊用途鋼及特殊大鍛材,抗腐蝕大變形管線鋼,耐火鋼及鋼簾線用鋼等新鋼種的開發。
鋼鐵行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高爐余熱余能利用,高溫高壓干熄焦,鋼渣綜合利用,燒結余熱利用,煙氣脫硫,高爐爐頂余壓發電和干法除塵,轉爐煤氣干法除塵及回收,鐵合金、炭素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技術。
化學工業領域,重點支持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甲醇深加工、粉煤加壓氣化、煤制烯烴、焦爐煤氣綜合利用、煤焦油精深加工等技術,支持煤化工下游產品、煤化工關鍵裝備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煤制炔烴、煤制油的研究;加快離子膜燒堿新工藝、先進磷化工、緩控釋肥料等技術;支持大型整流技術、石化產品深加工新技術開發;開發新型化學原料、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工程塑料和專用樹脂;加快研發化工清潔生產工藝和節能降耗技術、可再生資源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數字化制版技術。
專欄14:化工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煤化工關鍵技術。300萬噸焦化焦爐氣合成二甲醚示范工程,高效節能型汽輪機油,大型甲醇和醋酸聯產,焦爐煤氣合成二甲醚,殼牌爐氣化技術,航天煤氣化爐,煤制烯烴、乙炔和乙二醇,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煤層氣合成甲醇,二甲醚、煤系針狀焦等煤焦油精深加工,聚甲醛、聚碳酸酯生產技術。
石化產品深加工技術。碳五深加工關鍵技術。
鹽化工關鍵技術。氧陰極低槽電壓離子膜法電解制燒堿,造紙用化學品。
高分子化工關鍵技術。特種聚氨酯組合料及制品,CTP版材制備,柔性版和數字印刷影像接受材料,電子紙,等離子體法聚氯乙烯,氯化聚合物,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己二胺、己二酸、丙烯腈法己二腈生產技術。
精細化工關鍵技術。聚乳酸、新型制冷劑、煤化工等新型高效催化劑,綠色水處理劑,膠硫化促進劑生產技術。
化學生產工藝及裝備。高效蒸發技術裝備,耦合吸附分離技術,特種高壓反應器,高效精餾塔及填料。
化工清潔生產技術。雙氧水制水合肼及環氧丙烷關鍵技術。
食品工業領域,圍繞現代食品產業的重大技術需求,以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為核心,做強做大面制品、肉制品、果蔬產品、乳制品、豆制品、油脂、淀粉等優勢產業鏈,重點支持新型分離、質構重組、物性修飾、冷殺菌、節能干燥、現代生物、快速檢測、食品物流等新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強調理、速凍、方便等主流趨勢食品和低溫肉制品加工等關鍵技術和原料標準化技術研究,推進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產的現代化進程。支持在食品加工領域應用天然環保型食品添加劑研發和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推動食品產業技術升級,提升食品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專欄15:食品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面、肉制品。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式傳統面制主食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速凍食品加工、流通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方便營養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發,調理、低溫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乳制品、油脂及添加劑。新型乳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開發,植物油加工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與示范,功能食品研發與產業化示范,天然環保型食品添加劑綠色制造技術研發。
服裝紡織工業領域,重點研發對位芳綸纖維、新一代高強聚乙烯纖維、新型聚酯纖維、生物質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及多功能差別化等高新技術纖維;支持千噸級碳纖維生產工藝及裝備,大型滌綸、粘膠短纖維成套設備,非織造紡織復合材料成套工藝與裝備等新型紡織機械研發;支持節水印染、清潔生產及紡織企業節水減排新技術開發;支持產業用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及新型高檔服裝面料開發;支持服裝設計、裁剪和加工智能化關鍵技術開發。
專欄16:服裝紡織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紡織用高檔纖維生產技術。對位芳綸產業化,高性能聚乙烯纖維,生物質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的生產關鍵技術,多功能及差別化纖維,膠原蛋白纖維及安全氣囊絲生產關鍵技術。
新型紡織機械及生產工藝。千噸級碳纖維生產工藝及裝備,大型滌綸及粘膠短纖維成套設備,非織造紡織復合材料成套工藝與裝備。
紡織企業節水減排技術。節水印染、清潔生產及紡織企業節水減排新技術。
多功能復合材料生產技術。汽車及風電用高性能增強復合材料,醫用和農用紡織材料,高強多層造紙網,高級復合型防水卷材,寬幅多層復合土工布,高級帳篷生產技術。
新型高檔服裝面料制備技術。新型高檔服裝面料生產,功能性紡織品生產關鍵技術。
服裝設計加工新技術。服裝設計、裁剪和加工智能化關鍵技術。
輕工業領域,重點研發高速紙機、高效節能蒸發濃縮設備、高速貼標機、新型塑料成型設備、制革制鞋等輕工設備;支持節能玻璃、汽車玻璃、光伏玻璃等生產工藝及裝備的研發;支持特種紙品、制漿造紙、制革清潔生產工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支持家用制冷設備技術、防凍技術研發;支持環保功能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新型棚膜、溫室專用降解地膜和新型表面活性劑研制,支持LED節能照明燈具研發;支持數字化家電控制技術和新型家用電器產品研發。
專欄17:輕工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新型造紙技術及關鍵設備研發。大幅寬高速造紙成套設備,高效節能蒸發濃縮設備,高速貼標機設備,高檔專用功能性紙品生產關鍵技術。
家用致冷技術及設備研發。防凍降霧節水型冷卻塔的研制及產業化、納米材料在制冷系統中的應用,超疏水換熱器研究,冰箱化霜節能技術,冰箱保鮮技術。
新型玻璃制備關鍵技術。LED光源產品,LOW-E玻璃、汽車玻璃、TCO玻璃、超薄超白玻璃等關鍵技術。
家電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家電控制技術,新型家用電器產品及關鍵技術。
新型塑料、皮革制備及清潔生產技術。新型塑料成型設備,制革制鞋設備,環保功能性塑料及薄膜關鍵技術,PVA環保包裝膜成型工藝及設備,改性塑料、制漿造紙、制革等清潔生產技術。
3.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
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其他產業集聚區為基地,以電子信息、生物及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為重點,積極開發高新技術及產品,加速產業化,培育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新興高新技術先導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重點研發集成電路設計、高性能寬帶信息網、空間信息獲取及綜合應用集成系統、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光傳輸技術、新型接入技術及設備、數字廣播電視技術、計算機軟件和面向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的應用系統及技術;發展新型顯示技術、新型電子元器件及材料;開發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儀器儀表關鍵技術;加強網絡融合和數字媒體技術平臺建設,支持建立面向現代服務業的服務信息網絡技術平臺。
專欄18: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移動多媒體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移動通信用戶電信行為分析與安全預警系統,面向3G移動通信網的加密網卡的設計。
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寬帶多媒體技術,IP網絡綜合測試與分析設備及關鍵技術。
計算機軟件技術及應用。動漫和游戲,嵌入式軟件、中間件軟件和管理軟件等關鍵技術,智能化安全防護軟件及關鍵技術。
智能儀器儀表關鍵技術。工業蓄電池在線安全預警系統的研究,新型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關鍵技術研發。
光存儲技術。新一代光纖存儲安全交換機及關鍵技術。
新型顯示技術。新型光學引擎和數字投影機,微顯示電視機,高性能噴墨繪圖儀,真三維錐束CT成像(VCT)系統,激光電視,數碼產品,信息家電產品及關鍵技術。
新型電子元器件。LED(發光二極管)及LCOS等新型顯示技術,液晶顯示器件及光學識別系統關鍵技術,大功率LED制作及應用,大容量藍光光盤,紅外熱像儀,半導體材料的制備封裝及關鍵技術。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及設備,互聯網運營管控系統,面向等級保護的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及其安全應用支撐平臺,大型網絡信息系統身份認證授權監控管理平臺,電子設備關鍵芯片漏洞發現與仿真設備及關鍵技術。
空間信息獲取及綜合應用集成系統。高精度衛星時頻應用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服務技術,機動式應急通信系統,精密測量技術,導航定位技術。
集成電路設計技術。32位雙微機電梯控制系統,電力電子集成器件及模塊,電源管理芯片及關鍵技術。
智能交通技術??展茉O備及空管自動化系統,軌道交通信號控制和監控系統及關鍵技術。
網絡融合與數字媒體技術集成。三網融合技術,數字技術,通信協議工程,光通信技術,面向現代服務業服務信息網絡技術平臺建設與應用,數字傳媒技術平臺建設與應用。
生物及新醫藥產業領域,重點開發生物乙烯、新型生物聚合物、生物添加劑、工業酶制劑、新菌種及新菌劑;重點支持開發生物疫苗和體外診斷試劑及配套檢測設備;發展生物化學藥物,重點支持開發新型醫用中間體、原料藥及制劑;發展現代中藥和天然藥物,重點支持道地中藥材研究,中藥材GAP(良好農業規范)種植基地建設,道地中藥材深加工、中藥飲片、經方開發和傳統中藥大品種的技術改造;支持以中藥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妝品開發;開發醫用電子及物理診療設備、醫用生物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優化產業布局,建設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
專欄19:生物及新醫藥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生物化工。氨基酸、有機酸、多元醇、生物乙烯等生物化工產品的開發,新型生物聚合物、新型生物添加劑及工業酶制劑開發,聚乳酸(PLA)r-聚谷氨酸(r-PGA)的開發及產業化,高性能生物水處理絮凝劑及混凝劑開發,新型好氧、厭氧和復合型高效反應器開發,高效生物脫氮除磷新工藝。
新型生物疫苗。流感疫苗,流腦疫苗,家禽主要疫病多聯疫苗,豬主要疫病多聯疫苗,ACYW135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預防性治療性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的研制及產業化。
生物診斷試劑。腫瘤標志物系列化學發光檢測試劑,肝病、艾滋病等體外診斷試劑及其配套儀器的開發和產業化。
血液制品。凝血因子Ⅷ等系列血液制品開發及產業化。
新型藥物制劑。喜樹堿類抗癌藥全合成,半合成抗生素母核及阿莫西林和頭孢類系列產品,國家一類抗癌新藥OGP46的研究開發,林可霉素關鍵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新型透皮貼劑聯苯乙酸研究開發,阿托代他汀鈣等新型心腦血管類藥物原料及制劑產業化,喜樹堿系列原料藥開發,左氧氟沙星等手性藥物合成關鍵技術開發。
醫用中間體。GCLE系列、6-APA系列、7-ADCA系列產業化,核黃素、核糖高產菌種選育及核苷類系列中間體產業化。
原料藥。β-內酰胺,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核黃素,核糖高產菌種選育及發酵工程技術研究,半合成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頭孢匹艾、頭孢克肟、羅紅霉素、氮紅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重點品種產業化。
新型制劑技術??鼐徶苿⑺籴屩苿?、透皮吸收制劑等新型制劑技術研究開發。
現代中藥制劑。張仲景經方系列中藥新制劑的開發研究。
大品種技術改進。六味地黃丸等濃縮丸,通絡祛痛膏等外用貼膏制劑,雙黃連注射液等中藥注射注液,小兒清熱寧顆粒等兒童用藥產品, 冬凌草片等的產業化及二次開發。
道地中藥材研究開發。四大懷藥以及山茱萸、金銀花、冬凌草、丹參、柴胡、梔子、桔梗等河南道地藥材質量研究,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以及深加工,以懷山藥、大棗、金銀花、冬凌草、辛夷等河南道地藥材為原料的保健食品,保健品及化妝品的開發及產業化。
醫用電子及物理治療設備。心血管疾病診治醫電系列設備研制與產業化,數字化、多功能呼吸與麻醉設備自主開發和產業化,醫用電子及物理治療康復設備的開發與產業化,折疊式人工晶體產品及關鍵技術。
醫用生物材料。安全自毀式注射器和非PVC式輸液器產業化,靜脈留置針,醫用防護產品產業化,人用聚乳酸和人工皮膚的合成及其產業化,可吸收骨釘骨板產業化。
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支持開發高性能超硬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優質高效特種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苛刻條件下耐磨材料及金屬基復合材料和制品關鍵技術;開發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復合材料、新型精細化工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技術;發展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型信息與功能材料等的制備與應用關鍵技術。
專欄20:新材料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高檔耐火材料關鍵技術。優質鋼精煉用高檔耐火材料,鋁用新型陽極火道墻技術推廣與應用,節能高效鋼包耐火材料及集成技術,優質不定形特種耐火材料,流態化煅燒特種氧化鋁,大型裝備用高效節能環保耐火材料及關鍵技術。
高性能超硬材料關鍵技術。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首飾級大顆粒人造金剛石單晶,硬質合金復合片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高精度超硬材料組合切割砂輪及大直徑切割砂輪的研究,聚晶立方氮化硼,高速精密CBN陶瓷磨具,樹脂磨具,高精密衍磨,拋光材料,大顆粒單晶金剛石、納米金剛石等關鍵技術。
新型耐磨材料關鍵技術。新型金屬耐磨材料、復合耐磨材料關鍵技術。
先進陶瓷材料關鍵技術。高性能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關鍵技術。
新型焊接材料關鍵技術。綠色環保釬料關鍵技術。
高分子材料關鍵技術。高性能絕緣材料,環保型膠粘劑及密封劑,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應用技術。
納米材料關鍵技術。新型功能納米材料和信息、能源、生物等納米材料的規?;苽浼夹g,納米器件及加工技術。
新型工程塑料關鍵技術??缮锝到馑芰?,新型環保材料,汽車及電子用高性能尼龍工程塑料,聚乳酸材料制備技術。
新型建筑材料關鍵技術。新型節能環保建筑材料及關鍵技術。
新型精細化工材料關鍵技術。高性能催化劑、橡膠塑料助劑制備技術。
醫用材料關鍵技術。醫用鈦合金、鎂合金制備技術。
新型信息用氣體材料關鍵技術。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電子氣體制備技術。
新能源產業領域,重點研發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多晶硅節能環保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太陽光伏電池及太陽能熱利用關鍵技術、鋰離子電池及材料關鍵技術、核級電機及大型鑄鍛件;支持利用非糧原料生產乙醇,開發生物質氣化、液化關鍵技術和車用沼氣、生物質致密成型技術與配套設備以及地熱能直接利用技術及設備;支持核能技術、余熱余氣循環再利用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化。
專欄21:新能源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風力發電成套裝備,2.5兆瓦及其以上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系統,發電機、軸承、齒輪、葉片、制動器等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
多晶硅節能環保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多晶硅節本降耗技術,大型多晶硅還原裝備關鍵技術,多晶硅制備及綜合利用技術,環保及低成本硅材料制備關鍵技術,超高純多晶硅節能示范技術,改良西門子法、物理法、新硅烷法、循環流化床法制多晶硅,多晶硅及單晶硅切片制備技術。
太陽光伏電池關鍵技術。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物理法太陽能級多晶硅,太陽電池組件及封裝關鍵技術,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工藝與裝備,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用玻璃生產及增透膜制備關鍵技術,聚光型太陽電池關鍵技術,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及器件研究,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技術。
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及材料關鍵技術。高效鋰離子電池用六氟磷酸鋰開發及產業化,電動車用中、高倍率鋰離子電池組及管理系統技術,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制備技術。
核級電機及大型鑄鍛件。核電級防爆電機,核電廠用系列核級電動機,大型核電站齒輪傳動裝置及鑄鍛件關鍵技術。
生物質能源與配套設備。秸稈纖維乙醇產業化關鍵技術,年產2200萬方車用生物質氣體燃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纖維乙醇節能關鍵技術,規?;镔|燃氣制備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纖維與非糧原料液體燃料節能關鍵技術研究,生物質氣化合成及發電技術及設備,生物質致密成型關鍵技術及設備,生物質環保柴油清潔生產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地熱能直接利用技術及設備。地熱空調高效換熱器,余熱余氣循環再利用關鍵技術。
4.引導支持現代服務業。
加強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引導和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研究現代服務業共性服務技術、物流關鍵技術、數字內容關鍵技術,建立現代服務業共性服務技術支撐體系。重點支持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數字媒體、數字教育、數字醫療、數字社區、數字旅游、電子金融、數字檔案、科技文獻信息共享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新技術及設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
物流領域,重點支持建立具備企業內部物流體系和第三方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現代化物流信息平臺,支持建立采購管理系統、儲備管理系統、物流配送系統、資金結算系統,確保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動和企業管理水平提高;支持物流企業開發應用條碼技術、射頻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快速響應系統、電子訂貨系統及數據倉庫技術等。
專欄22:物流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社會共享的現代物流信息平臺、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建設。物流配送系統,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及信息系統關鍵技術,倉儲管理系統,采購管理系統,資金結算系統關鍵技術,冷鏈物流相關技術,應用條碼技術,射頻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快速響應、電子訂貨系統及數據倉庫關鍵技術,電子口岸關鍵技術,大宗農產品物流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等。
旅游產業領域,加強旅游信息技術平臺建設,重點支持開發數字河南旅游技術;支持河南旅游資源調查成果推廣及應用;支持重點景區數字化管理。開發音頻轉換等圖像與音頻視頻處理軟件、數字地圖技術、視頻可視技術;支持發展控制地圖發布引擎調用不同城市地圖文件技術方法,開發快速導航地圖技術、基于數字地圖數據采集維護技術、后臺管理技術;支持開發旅游資源新技術和旅游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專欄23:旅游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旅游信息技術平臺建設,數字河南旅游技術建設。音頻轉換關鍵技術,圖像與音頻視頻處理軟件,數字地圖關鍵技術,視頻可視新技術,重點景區數字化管理技術,控制地圖發布引擎調用不同城市地圖文件的技術方法,快速導航地圖技術開發,基于數字地圖數據采集維護技術,后臺管理技術,旅游資源開發和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推廣應用河南旅游資源調查成果。
文化產業領域,重點支持三維動畫技術研發及其平臺建設和計算機圖像生成技術、視覺藝術創作技術開發,支持開發基于三維動畫的CG(電腦圖形)技術,研發三維動畫軟件;通過計算機建模、動作、渲染等技術,滿足市場對一維動畫作品、網絡游戲和數字旅游越來越高的視覺要求,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傳統文化產業。
專欄24:文化產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三維動畫技術研發及其平臺建設。計算機圖像生成技術開發,視覺藝術創作關鍵技術,基于三維動畫的CG技術開發,三維動畫軟件,計算機建模、動作及渲染關鍵技術。
金融領域,加強信息技術與銀行業務高度融合技術平臺建設,打造現代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支持銀行自身運行系統物理環境改善以及安全技術發展,支持銀行客戶端操作風險防范與應急處理技術開發。
專欄25:金融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信息技術與銀行業務高度融合技術平臺建設。銀行自身運行系統物理環境改善以及安全關鍵技術,銀行客戶端操作風險的防范與應急處理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制造技術服務領域,支持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的工業設計技術,開發應用概念設計技術、概念建模技術、快速成型技術、產品造型技術、人機工程技術、色彩設計技術、產品形象技術、設計管理技術;支持開發工業設計應用軟件,實現產品概念、零部件設計、結構設計、機構設計、裝配、外觀造型、動畫演示、三維動態仿真及工程制造全過程計算機化。
專欄26:制造技術服務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的工業設計技術集成。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的工業設計技術,應用概念設計技術開發,概念建模技術,快速成型技術,產品造型技術,人機工程技術,色彩設計技術,產品形象技術,設計管理技術,工業設計應用軟件開發。
農村科技服務領域,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重點培育和扶持農村科技服務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專家大院等多種類型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支持建設“12396”信息服務等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組織開展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科技信息聯動服務模式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與市場競爭、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綜合性服務和專業性服務、專家試驗研究與鄉土人才示范推廣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專欄27:農村科技服務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服務體系。農業科技“12396”信息服務體系研究與示范,新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組織建設與應用推廣。
人才培養。農村適用技術人才培訓。
5.改造提升基礎產業。
以節約資源能源、改善環境為重點,繼續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工程,在資源、環保、交通運輸、水利設施和信息化等基礎產業領域,結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并能帶動形成新的市場需求、改善民生的技術和產品,改造提升傳統基礎產業。
資源能源領域,重點加強固體礦產資源和油氣資源保障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重點支持資源快速勘察技術、深部資源勘察技術、礦產資源高效開采和綜合利用技術、煤層氣開采利用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利用;大力開展能源、非能源重要礦產戰略性資源潛力評價與勘查、重點成礦帶成礦地球動力學與成礦預測、主要國有大中型資源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重要礦產資源采選技術優選與綜合循環利用技術等研究,擴大現有資源儲量,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支持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地質災害預警與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等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專欄28:資源能源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水資源。城市綜合節水技術,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水循環利用技術,雨洪水資源利用技術,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利用、監測管護關鍵技術研究。
土地資源。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動態監測和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綜合整治技術研究。
油氣資源。煤氣層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及產業化。
固體礦產資源。多金屬伴生礦資源高效綜合利用,鉬鎢選礦及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利用,車載鉆機配套技術研究,電磁法在礦井中的勘探技術應用研究,鐵礦富集機制及找礦方法組合研究,深部科學鉆探技術研究,豫西南地區銀鉛鋅礦等重要礦產成礦規律及找礦或深部找礦研究,找礦、勘查、采礦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豫西南多金屬礦深部找礦技術研究,極低品位鋁礦資源制取鑄造鋁硅合金,貧雜鋁土礦綜合利用研究,稀有金屬選礦工藝研究,年產10萬噸亞熔鹽法鉻鹽清潔生產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萬噸級亞熔鹽法氧化鋁清潔生產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萬噸級氧化鋁赤泥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紅粘土鎳礦全組分綜合利用生產鎳、鈷、鐵、鉻、鋁等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清潔生產技術研發,中低品位高鋁耐火材料原料礦產綜合利用技術,信陽上天梯沸石礦高值利用技術與產業化。
資源綜合與再生利用。礦井瓦斯抽采發電熱害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鉬尾渣、硫酸渣生產優質鐵球團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工程,欒川鉬尾礦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鉬精礦流態化焙燒回收硫和錸的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節約能源。電解槽高效節能及余熱利用技術的開發,燒結隧道窯余熱發電關鍵技術研究,淺層地熱能開發同井抽回兩用系統技術研究,地溫空調柔性導流型雙螺旋套管式換熱器的關鍵技術研究等 。
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圍繞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生態環境整治、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強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支持開發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重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技術、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大氣污染綜合控制技術、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水源地保護及生態治理技術,引導和支撐循環經濟發展;重點支持研發適合國情的重大環保裝備及環境監測儀器設備。
專欄29:生態環境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污水處理關鍵技術及設備。清潔鍍金材料檸檬酸金鉀,城市污水脫氮除磷技術,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技術,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關鍵技術。
水資源生態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土壤防污染關鍵技術研究,地表水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
廢氣治理關鍵技術研究。熔池熔煉直接煉鉛工藝,鍋爐煙氣脫硫技術研究,鍋爐煙氣脫硝技術研究。
固廢處理關鍵技術研究。污泥無害化處理及再利用技術,電子垃圾處理關鍵技術,固廢處理設備研究。
交通運輸領域,重點開發推廣道路無損檢測技術、道路養護和修復新材料及新技術、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信息集成等技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專欄30:交通運輸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公路修筑與維護。瀝青路面冷態循環利用技術及配套設備研究,公路瀝青材料改性與再生技術研究,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工藝研究,新型筑路材料研究,山區公路防災減災技術。
橋梁建造與監控監測及加固技術研究橋梁監控監測與加固技術研究,道路橋梁無損檢測及非開挖維護技術。
交通運輸智能化:交通運輸智能化研究。
水利領域,重點開發水利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重點支持研發水資源安全供給、優化配置及開發技術,防洪抗旱與減災關鍵技術與設備、水旱災情預警預測和綜合調度技術、水環境自然生態保護技術、城市綜合節水技術、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與關鍵設備、水循環利用技術、非傳統水資源利用技術、城市水系與生態水利景觀設計及施工技術等;支持高耗水行業開發節水及再生水回用新技術。
專欄31:水利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節水農業?,F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推廣,智能化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產品研究與開發。
水資源配置與雨洪水資源開發。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防洪抗旱與減災預警預測和綜合調度研究,水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
水利工程技術。大壩安全監測技術研發,堤防工程防滲及提防安全性評價與維護技術研發,城市水系與生態水利景觀設計及施工技術,地下工程開挖技術及裝備,環保型節水制劑新材料關鍵技術。
綜合節水。城市綜合節水技術研究與示范,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推廣,智能化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產品研究與開發。
信息化領域,加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加快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系統建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圍繞農林動植物生產過程精準化管理,著力研究農業數字信息化技術。大力推廣農業專家服務系統及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智能監測與控制技術、農情監測技術、精準農業等農業信息技術。
專欄32:信息化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產品綜合設計及系統集成。基于三維CAD模型的產品綜合設計及系統集成技術,網絡化制造技術,基于PDM和ERP的企業綜合集成技術。
電子商務技術及數據庫管理系統?;赟CM和CRM的協同電子商務技術,新型數據庫管理系統開發技術,公共數據庫平臺構建技術。
企業業務基礎平臺技術。企業業務基礎平臺技術,企業信息系統安全技術,集中型廣域農統研究與示范業信息服務系。
數字農業。農業專家服務系統及農業決策支持系統集成與示范、農業智能監測與控制技術研究,農業數字模擬構建與示范應用,農業精準作業導航與變量作業控制研究。
6.加強民生科技創新。
以人為本,圍繞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重點領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獲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領域的創新能力,使科技創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時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人口與健康領域,重點圍繞避孕節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重大傳染病和非傳染病防治,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重點支持避孕節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診斷技術研發和應用,開展艾滋病、乙肝、惡性腫瘤、心腦肺血管病、糖尿病等死亡率高、危害嚴重的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新型重大傳染病預防、檢測、治療技術研究;加強生物治療新技術研究開發,重點支持干細胞與克隆技術、特異性分子標記物、新型基因治療載體研究與應用;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及預防、保健、康復技術研究。
專欄33:人口與健康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計劃生育、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診斷技術及產品研發和應用。
重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心血管疾病診治醫電系列設備研制與產業化,惡性腫瘤、心腦肺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干細胞技術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腫瘤生物治療新技術研究,蛋白質組學技術篩選乳腺癌特異性標志物及其在防治上的應用研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影像學監測暨介入治療研究。
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艾滋病、乙肝、結核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傳承及現代中醫診療技術。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及預防、保健、康復技術的研究,中醫診療技術與專用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公共安全領域,重點圍繞生產安全、社會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災害防御,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示范。重點支持礦山災害綜合治理和隧道安全施工技術研究;支持重大工業危險源識別、評價與控制技術研發,加強主要職業危害防治技術研究;開展區域自然災害監測、預測、評估、預警技術及多災害綜合防御技術和裝備研究;加強維護公共安全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
專欄34:公共安全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社會公共安全。網絡防控、物證信息采集與檢驗鑒定、圖像信息等警用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平安農村建設的安全防范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生產安全技術。瓦斯災害綜合防治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突水災害、動力災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礦山搶險救災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低濃度瓦斯利用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礦山安全監測監控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火災、爆炸和危險化學品泄漏防控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塵肺及高溫等主要職業危害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防災減災技術。自然災害監測、預測及預警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應急救災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多災害綜合防御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地震預報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食品安全領域,開展食品安全技術、設備、標準研究;開展食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示范;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在線檢測與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開展監測、預警、溯源和控制技術體系建設,提升食品產業的安全保障能力。
專欄35:食品安全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食品安全技術。食品(農產品)安全生產與監控技術體系建設研究開發,標準化安全生產與管理技術體系的研究開發,快速檢測、在線檢測與自動化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食品安全生產信息化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食品(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與監管智能化技術的研究開發,城鄉飲用水安全及保障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檢測及質量安全。食品非法添加物快速檢測技術及設備研發,食品物流與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
城鎮發展領域,重點支持開發城鎮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城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備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城鎮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技術;開發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綠色建筑設計及施工技術,建筑節能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與施工技術、建筑物立體綠化技術,居住區和室內環境改善技術;支持研發重大建筑施工裝備。加快推廣應用化學建材、鋼結構、高性能砼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在全省城鄉繼續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實驗與示范。
專欄36:城鎮發展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建筑節能。節能與生態建筑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新型構造體系及可再生能源應用研究。
新型墻體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在建筑中應用的成套技術,大型自動化粉煤灰建材制品設備及工藝研究,新型鄉村經濟建材研究,綠色建材脫硫石膏粉生產技術研究,高效裝配式整體混凝土體系研究。
城市交通。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
新農村建設領域,重點圍繞農村衛生保健、社區規劃和住宅建設、飲水安全、環境治理、能源開發利用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加強共性關鍵技術和實用設備研發與示范推廣。重點支持低成本醫療器械和藥物研究與開發、農村清潔用水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農村可再生能源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開展農村住宅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與利用技術研究及示范、農村防災減災適用技術裝備開發及示范推廣;實施主體多元化、模式多樣化、服務專業化、組織網絡化的農村民生科技服務促進行動。
專欄37:新農村建設領域重大關鍵技術
農民健康。低成本醫療器械和藥物研究與開發,嚴重危害農民健康傳染病、流行病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農村住宅。農村住宅節能節地節水治污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適宜農村使用的系列建材研發與應用。
用水安全。農村家用井水凈化器的研究,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及示范。
清潔社區。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
綠色能源。農村沼氣發電技術推廣示范,農村可再生能源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
(五)有重點地加強優勢領域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農業基礎研究,重點研究重要農業生物基因組學和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重要農業生物遺傳育種及優異種質資源的發掘、保護、評價和創新,重要農業生物生長發育規律及調控機制,農業有害生物成災機理及預警技術,土壤、作物、環境水分循環過程及節水調控機理,作物抗逆機理與環境調控,動物重大疫病病原學及致病機理,動物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標記與基因定位,食品加工和流通過程不安全因素的產生機理和控制理論,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生態系統優化的技術基礎等。
專欄38:農業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
重要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及優質種質資源的發掘、保護、評價和創新。小麥、玉米重要農藝性狀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與分子設計育種,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創制新一代超級小麥種質資源,珍貴稀有樹種、主要鄉土樹種種質資源收集、良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microRNA在作物發育調控中遺傳機理研究及其應用,糧食生物大分子定位修飾及功能調理技術研究,棉花基因組測序、預測分析及棉花重要性狀基因的挖掘及新材料創制,航天與輻射誘變創制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重要生物種質資源性狀研究。
農業有害生物成災機理及預警、防治技術基礎研究。重要農作物防御病蟲害的分子機制解析及轉基因抗蟲作物新品種培育,遷飛害蟲的雷達監測技術研究,新型蛋白質農藥研究。
動物重大疫病的致病機理、預防與控制及營養學基礎研究。PRRSV感染后免疫抑制和抗體依賴增強作用(ADE)的分子機制及PRRSV新型高效、安全疫苗研制,動物重大疫病的Fc受體調節機制研究,畜禽重要品質性狀的分子調控理論研究,動物功能基因表達的營養調控。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生態系統優化基礎研究。農作物秸稈納米預處理及其制氫技術,生物預處理與光合制氫技術研究,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研究,基于次生代謝調控的作物抗逆理論與技術研究,生物質氣化合成二甲醚關鍵技術研究,提高作物整體抗旱性的細胞及遺傳學基礎研究。
其他。電磁場對食品生物分子作用機理研究,核果類果實采后軟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和耐貯運基因發掘。
高新技術基礎研究,重點研究基礎材料改性優化的理化基礎、相變和組織控制機制、復合強韌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人工結構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機制、新效應和新材料設計,復合材料微結構設計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備原理、新工藝以及結構、性能表征新原理,凈成形工藝、先進材料的成形工藝及其成形理論,材料服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變、失效機制及壽命預測原理等。
重點研究虛擬計算環境的機理,海量信息處理及知識挖掘的理論與方法,人機交互理論,網絡安全與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論,電滋波探測理論、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寬帶信息網理論與工程,網絡信息系統隱私保護關鍵技術,信息系統災備與可生存性技術,公共安全應急平臺建設,納米尺度的集成電路技術等。
專欄39:高新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
材料復合強韌化及其組織控制。高聚物成型加工與模具設計中關鍵科學問題,納米微成型與模具技術研究,超輕結構復合材料微結構設計和集成制造,微(納)系統性能測試方法及理論研究。
材料人工結構化、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效應。基于納米異質結構陣列的高性能氣體傳感和農用、醫用超低濃度生物分子探測技術研究,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及應用,納米結構材料的設計、組裝及相關器件,新型無機功能材料的合成、設計及其光電性質研究。
先進材料的加工過程中關鍵科學問題。高強韌鋁基合金的電解多元合金化及在線制備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動力學的超硬材料設計與制備研究,大容量電化學超級電容器及相關材料的應用研究,超臨界流體技術輔助修飾的碳納米管在高強度復合材料制備中的應用研究。
材料服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變及壽命預測。耐火材料高溫模擬和服役壽命預測研究,新型隔熱耐火材料制備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耐高溫透明稀土高分子材料的光、電、磁功能集成及其構效關系研究,智能材料多場斷裂研究,基于電子理論的高強度高導電電子銅合金設計和制造關鍵技術研究,特殊環境下材料力學性能的表征及服役壽命預測,金屬間化合物成形原理及方法。
生物材料表面材料功能化設計及生物相容性研究。鎂合金和鈦合金生物材料制備與加工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功能配合物在非線性光學材料、骨架離子置換材料以及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
信息安全基礎研究?;ヂ摼W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研制,可信可控信息安全基礎理論研究,互聯網海量信息綜合利用,網絡信息監控和輿情分析,密碼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現代通信技術基礎研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技術標準體系研究,自組織智能系統和個人智能系統研究,自組織傳感器網絡芯片及應用。
測繪科學與導航定位技術基礎研究。地理空間數據質量控制研究,高光譜遙感成像機理研究,地學綜合信息表達的空間網格理論與方法,河南省資源環境數據挖掘技術與應用研究,基于連續運行基準站定位的理論及方法,新一代衛星導航高動態定位理論研究。
機電一體化智能處理與集成電路技術研究。機電裝備系統動力學高精度數字仿真與智能控制平臺研究,電磁信號的產生、輻射、傳播、散射、接收和處理等的探測理論、技術研究,針對生物醫學和環境監測的光傳感機理研究,直線電機與現代驅動關鍵技術研究,納米尺度的集成電路基礎研究,數字信號專用處理芯片及應用。
基礎產業基礎研究,重點研究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徑,高性能熱轉換及高效節能儲能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光電轉換及儲能技術科學問題,化石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的物理化學基礎,生物資源化或生物煉制的基礎理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領域應用的相關技術標準,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重要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及找礦方法等。
專欄40:基礎產業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
傳統能源利用基礎研究。燃料電池納米催化劑的組成和表面形成影響催化性能的機理研究,基于混沌流態的高熱流密度及微尺度傳熱系統技術研究,超臨界狀態下天然工質的流動與傳熱機理及強化傳熱結構研究,±10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設備標準與試驗研究,智能電網仿真實驗室建設,燃料電池高效運行的新方法新技術研究。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礎研究。納米晶體光電化學太陽能電池研究,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LiFePO4材料的研究,高安全性聚合物動力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太陽能多晶硅定向凝固等離子體提純工藝,硅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提高的關鍵技術研究,量子點紅外光伏材料及器件研究,光伏系統及相關化學電源性能研究,核電動力裝置節能關鍵設備及其健康狀態監測和事故預警系統的研究,地熱能發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基礎研究。瓦斯地質與瓦斯治理理論與技術研究,煤礦火災防治理論與技術研究,高效低耗污水再生全流程關鍵技術研究,黃淮流域水環境與農業面源污染物痕量檢測及其環境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研究,水利工程安全評價與防災減災技術體系研究,淺海碳酸鹽巖中遺跡組構與地微生物研究。
民生科技基礎研究,重點研究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干預的分子與細胞基礎,神經、免疫、內分泌在健康與重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病原體傳播、變異規律和致病機理,藥物在分子、細胞與整體調節水平上的作用機理,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檢測、預防和控制,組織器官的再生、修復、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環境對生物過程的干擾。
專欄41:民生科技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
醫學基礎理論研究。降低真菌性角膜病致盲率的基礎及應用研究,活化CD40-CD40L通路聯合欖香烯對食管癌EC9706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影響,小兒腎臟?。ㄟ^敏性紫癜性腎炎)中醫藥防治的研究,生物精神病學及精神疾病個體化治療基因圖譜的繪制。
藥學基礎研究。河南道地及大宗藥材種質資源評價及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中醫藥作用機理,開展核苷類化合物化學合成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重大人畜共患病病毒性病原快速檢測試劑盒及新型疫苗研制,有機合成方法學與功能性材料研究,靶向抗腫瘤藥物PCAP的研究,不對稱加氫技術及其在醫藥中間體中的應用,難治性眼病治療--眼部納米緩釋給藥系統的研制,高效液相-核磁共振聯用指紋圖譜理論方法及其在藥用植物中的應有研究,產業化家蠶生物反應器平臺技術建立及其應用于生物制藥生產研究。
重大疾病防治關鍵技術基礎研究。肝再生的功能基因組學與肝病治療,kiss-1及stat3基因與食管癌浸潤轉移的關系及其機制探討,乳腺癌高效標記物研究及其早期檢測技術的建立,中醫藥防治艾滋病療效機制及中藥新藥研究,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藥新藥的開發研究,中醫藥防治腫瘤作用機理及應用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樹立科技創新意識,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把科技創新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創新教育,使自主創新成為各級、各部門和企業的重要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教育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育培養,使自主創新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為科技創新和創新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大力宣傳在自主創新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先進典型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倡導創新價值觀,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推進科研誠信建設,制止學術不端行為。培養團隊精神,大力提倡團結協作、開放包容、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發揮政府獎勵的杠桿和引導作用,對在自主創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并落實相應待遇。廣泛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強科學技術普及,積極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不斷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鼓勵和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開展群眾性發明創造、技術革新和技術推廣活動。充分發揮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的科普功能,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制度,促進開放共用。
(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格局。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強化政府的科技宏觀管理能力,加強對科技工作的協調和指導,加強科技工作的目標制定和績效考核。加強科技、綜合經濟和產業部門的協調,形成科技部門綜合協調,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活動的相互促進。建立健全組織重大創新活動的聯動機制,圍繞我省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策劃和凝練各類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國家、省、地方形成合力聯合推進,提高科技資源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完善重大創新項目的部門配合聯動機制,在資金、技術、土地、環境容量等重要資源配置上加強協調。探索建立自主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促進產業界、科技界、資本市場有機配合聯動,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新興產業的形成壯大。引導自主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和標準化的良性互動。
(三)健全和落實政策,促進企業成為創新資源投入主體。制定出臺《河南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落實國家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做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減征企業所得稅工作,用足用好國家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企業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把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申請政府科技經費支持和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條件,作為國有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政府有關專項資金要注意引導帶動企業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使其逐步成為科技創新和創新資源投入的主體。
(四)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優先支持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用擔保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拓寬創業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促進社會資本機構整合、重組,形成一批骨干創業風險投資公司。建立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創新交易模式和運作機制,為我省具有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的產權交易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政府各類投融資平臺和投資公司的作用,引導社會有關方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
(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益。把財政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在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優化科技投入結構,集中優勢科技資源,重點支持重大應用技術研究和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開發,逐步增加重大科技專項經費等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提高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
(六)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鼓勵以企業為中心,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重要用戶建立以產權為紐帶的各類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在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領域,建立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通過產學研結合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創新產學研用結合組織形式,以契約化為保障,以利益為紐帶,引導和推動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開展能夠支撐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政府科技資金優先支持產學研用結合開展的研發平臺建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有較明確應用前景的原始創新。
(七)堅持市場導向,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明確科技創新成果的商品屬性和商品價值,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由市場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改革科技成果評價標準,科技成果和科技資源效能的評價要以產業化、市場化和商品化為主要標準,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作為自主創新活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評價指標。政府科技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要把轉化應用前景作為重要依據,政府科技獎勵要把成果轉化應用效果作為重要標準。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要將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內容。落實有關規定,鼓勵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引導和激勵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完善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和企業服務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各類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引導其把投資重點投向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積極推動科技保險創新發展,逐步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讓的保險保障機制。
(八)保護知識產權,切實維護科技成果權益。實施《河南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支持創新主體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工藝和產品方面創造和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制定鼓勵引導知識產權許可、技術轉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動核心技術的專利化和標準化,促進知識產權的轉化和應用。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和打擊各種侵權、假冒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探索建立防止濫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公平競爭和不斷創新。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的轉讓和成果創造者的合法權益要以市場經濟和法律手段提供保證。
(九)擴大開放合作,利用外部資源增強我省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創新起點,縮短創新周期。加強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人才流動加快的機遇,努力引進海外科技資源,支持跨國公司和國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來我省建立研發中心。大力支持我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獲取核心關鍵技術,培育創新團隊。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依托產業集聚區、骨干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和產品的輸出,鼓勵支持我省企業到國外建立研發機構或與國外機構聯合開展研發活動,提高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加強與國內創新力量的合作。通過省部會商等有效渠道,爭取國家及有關部委對我省科技創新的更大支持。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及中直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合作與交流,鼓勵和支持其在我省建立成果轉移中心或研發、成果轉化基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積極支持中央駐豫和駐豫軍口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參與我省科技創新,進行成果轉化。發揮我省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強化與北京、上海等創新資源密集區域的科技合作。積極推進省內區域合作,結合我省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建立科技創新協作區和創新資源密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