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91精品在线免费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浓厚な接吻と肉体の交,被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91,娇妻与老汉的性事1~9

>
發展規劃
河南省“十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發布日期:2001-02-03 11:19 來源: 閱讀次數: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知識經濟"初見端倪,技術創新與科技進步已成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即將加入WTO,我們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我國面對國際經濟、科技一體化的形勢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制定我省的"十五"科技發展規劃,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不斷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對我省順利完成"十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實現經濟增長較高的速度和較高的質量,盡快實現把人口大省建設成為經濟強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九五"科技發展回顧

    "九五"期間,全省科技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方針,圍繞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使科技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身實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1999年末,全省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6萬余人,全省擁有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924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4.69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8.6萬人。1999年全年用于R&D(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14.12億元,全省從事R&D活動人員2.87萬人年;共發表科技論文1.8萬篇,出版科技著作1333種;申請專利3452件,授權2871件。200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750億元,增加值312億元;鄭州、洛陽兩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技工貿收入34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70億元,利稅34億元,出口創匯1.5億美元。"九五"以來全省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917項,共推廣重大應用科技成果1000多項。

    農村科技進步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關鍵技術研究和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品種保障。"九五"以來,有148個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國獲得國家新品種"后補助"的278個品種中,我省選育的品種有42個,占總數的15.1%,位居全國第一。研究出了新型畜禽疫病快速診斷技術、植物脫毒快繁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組織實施了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一優雙高"開發,種植業結構調整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等一批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階段性成果。我省承擔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工程",已通過綜合評審驗收。該項目經過五年的科技攻關,找到了我國小麥大面積高產的途徑,1萬畝高產樣板田畝產超過600公斤,10萬畝試驗區畝產超過500公斤,100萬畝示范區畝產達450公斤以上,1000萬畝輻射區畝產超過400公斤。以上四類試驗區5年總計增產小麥58.4億公斤,全套技術已為不同試驗區農民所掌握。建設了9個不同類型的高新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園區,示范推廣面積15萬畝,帶動農戶30多萬戶,示范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近1000元。加快了10個國家級和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的建設步伐,區內年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0元,新培育形成了尉氏蛋鴨、內鄉朝天椒、寧陵酥梨等一批年產值超億元的區域星火支柱產業。

    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圍繞全省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克了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家電模糊控制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難題。以建筑、機械、電子、紡織、輕工等行業為重點,推廣應用了CAD/CIMS技術、節能降耗技術,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許繼集團承擔的"新型繼電保護裝置研制"項目,建立了繼電保護軟硬件平臺,大大提高了現有繼電保護裝置的性能。該項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國的繼電保護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為許繼集團每年新增產值5000多萬元。

    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開發生產了29英寸大屏幕彩電玻殼、無線本地環路接入系統、HJD-04型數字程控交換機以及彩色大屏幕顯示技術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產品。截止2000年底,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726家,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達1741種(其中有7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圍繞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兩年來組織認定并實施了五批132項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驗收80項,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86.4億元,利稅19.6 億元。新鄉環宇集團實施的氫鎳電池開發項目已達到年產6000萬只的生產規模,居國內同行業第三位。

    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圍繞人口控制與健康、資源綜合利用與區域開發、生態保護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數十種藥品獲得新藥證書。研制開發出的國內首塊用于臨床診斷的白血病和多種肝炎的基因芯片,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華美生物工程公司首次利用基因工程HTV抗原并與HRP耦聯成功,采用基因工程嵌合抗原進行包被,研制成功了三代艾滋病診斷試劑盒,填補了國內該產品的空白,在同類產品中達國際先進水平。"九五"期間還組織實施了"最小排放社區的研究與示范"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加快了3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的建設步伐。以南陽市為重點,積極推動《中國21世紀議程》在我省的實施,促進了區域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十五"期間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緊緊圍繞"加快發展"主題和"結構調整"主線,按照"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指導方針,總體跟進,重點突破,實現科技跨越發展,為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十五"科技發展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服務經濟發展

    牢固樹立"大科技"思想,緊緊圍繞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統籌考慮近期和遠期科技發展目標,為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堅持市場導向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以實現產業化,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最終目標,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3.加強管理創新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快科研機構轉制改革步伐,構建社會化創新體系。

    4.強化自主創新

    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重視原始性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

    5.擴大對外開放

    廣泛開展國際、國內科技合作,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科技創新平臺。

    6.重視人才培養

    充分重視人才在科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創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吸引和支持省內外、國內外創新人才到我省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二)發展目標

    1.針對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開展研究開發,攻克一批關鍵性、共性技術。到2005年,全省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中上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乃至國際水平。

    2.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傳統農業領域的應用,強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大幅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到"十五"末,科技進步對我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

    3.選擇優勢領域和戰略性領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爭取1-2個區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左右。

    4.推動人口、資源、環境領域和服務業的技術創新,促進環保、醫藥、資源利用、人居環境等社會發展相關產業有較大的發展,加強與我省經濟、科技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強化科學技術普及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5.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社會化創新體系,基本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開發體系,多層次、社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面向全社會科技進步的宏觀科技管理體系。

    6.全社會科技投入明顯增長。到2005年,全省研究與發展(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力爭達到1.5%,企業R&D經費投入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例超過50%;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5%以上,建有技術中心的企業達到3%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以上;各級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到2005年,省級科技三項費和科學事業費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達到6%,市、縣(市、區)達到2%-3%;初步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機制。

    7.科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及科研機構產業化基地建設,改善、提高科研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三、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

    根據我省"十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確定"十五"期間我省科技發展的六項主要任務: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加強農業高新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高服務業技術含量;推動人口、資源、環境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強戰略性基礎研究和科普工作。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要和現有優勢,重點抓好八項重大科技工程,即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優質專用農作物及優良畜禽新品種開發科技工程;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科技工程;中藥現代化科技工程;生物工程新藥及新型試劑開發科技工程;新型通訊及顯示設備開發科技工程;納米技術應用科技工程;綠色農業科技工程。

    (一)主要任務

    1.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

    以帶動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為目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揮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先導作用。繼續圍繞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新材料及應用技術、新能源與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開展研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以技術創新帶動新興產業發展。

    ① 電子與信息技術

    圍繞信息通信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及顯示技術、電子視頻技術和電子新材料技術,開展重點研究,促進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安全技術軟件和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全數字化連接融合技術、網絡和通信技術、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技術,跟蹤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的發展,重點發展WCDMA、CDMA-2000等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開發多媒體數據采集和存儲技術、軟件及系統集成技術,加快綜合信息網絡支持GIS、GPS和RS(3S)產業的發展。開展電子新材料技術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生產應用技術研究。

    以應用軟件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推廣為重點,培育一批在國內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軟件產品,支持一批中小型軟件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建設軟件產業基地和軟件企業孵化器,為軟件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重點開發生產新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混合接入網等產品,研究開發第三代移動通訊設備。加強和完善基礎傳輸網的建設,優化網絡結構,加快通信網、寬帶業務數據網、接入網的建設,開發網絡信息安全產品,使全省信息化程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發展等離子彩電、LED大屏幕等產品。促進等離子彩電發展上規模,并帶動等離子彩電顯示平板玻璃等配套產品的發展;拓展LED 大屏幕產品系列,擴大固定大屏和車載大屏的生產規模,提高國際競爭優勢。

    ② 生物工程及新醫藥技術

    跟蹤人類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技術等國內外尖端生物技術的發展,重點突破醫藥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制藥技術,加快實用生物技術成果的應用和開發。

    采用高新技術提取、分離中藥材有效生物活性物質,開發生產預防和治療疑難病的生物工程藥物。開展基因及有效成分組學在中藥研究、基因芯片在中藥鑒定中的應用研究,加快DNA生物芯片的開發和應用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高產優秀菌種,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發酵工程;加快生物制品、生物醫學材料和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究開發。加快基因療法和診斷技術的應用研究。

    ③ 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重點發展新型合金、精細陶瓷、優質耐火、粉體、新型建筑及節能、有機高分子、復合、精細化工等材料,大力開發超細粉體材料制品,重點促進納米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高品級人造金剛石技術,開發金剛石微粉、金剛石厚膜、鉆頭、立方氮化硼及其制品和超硬材料刀具生產技術。研制高性能電池基材、鎢鉬基合金材料、鋁基復合型材、鎂鋁合金及超純、超細金屬微粉,研制高檔氧化鋁及其復合陶瓷、難熔金屬鋼基陶瓷材料、高溫加熱材料及制品,研制特種高純、高耐蝕氧化物復相材料,高純、高鉻耐火材料,特種功能耐火材料。開發節能降耗各種高性能澆注料,可噴射施工的耐火澆注料等。開發新型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和無污染綠色涂料。開發電子化學品,磁性材料,塑料助劑,紡織,印染助劑,皮化材料等。研究新型高效低毒醫藥農藥中間體及制劑、高級涂料及中間體等生產技術。加強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環保材料、新型功能性材料和高性能結構材料的應用開發研究。

    ④ 新能源與環保技術

    圍繞可再生能源技術,開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應用技術研究,加快煤液化等潔凈煤關鍵技術研究和燃料乙醇生產的關鍵技術及開發應用研究,研究開發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生產技術,加快新能源成套技術裝備的研究開發。

    開發高效電收塵器、新型汽車尾氣凈化技術設備。研究電動汽車、代用燃料機動車生產技術,"三廢"處理技術,清潔工藝生產技術和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技術,城市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加快綠色家用電器生產技術,綠色照明工程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研究以及廢氣、廢水、廢渣治理和綜合利用技術和高效分離技術的應用研究。開發新型微生物脫硫技術、生物工程污水凈化技術、生物工程在有機廢物資源化中的應用技術,生物降解技術及以生物傳感器為標記的環境生物監測和預報警技術的應用研究。

    2.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

    立足我省的產業技術基礎,圍繞機械、化工、紡織、輕工、食品、冶金、建材、煤炭、電力等產業,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與質量監控技術等共性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大力開發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附加值。開發和應用先進工藝和裝備,大幅度提高國產技術裝備水平。

    ① 機械工業

    加強為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加快高技術環保設備研制和先進制造工藝技術、設備監測故障診斷等技術研究。

    加快應用推廣機械產品現代設計技術,機械產品可靠性制造技術,精密超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精密成型技術,數控加工技術,表面功能覆層技術,熱加工清潔生產技術等。開展高性能工程材料應用技術研究,加快綜合自動化技術及以精益生產為代表的系統管理技術研究。

    研究開發農用機械技術裝備,節能節水灌溉機具及糧食烘干、倉儲技術與裝備。開發農業產業化適度規模經營和為生態農業工程配套的技術與裝備。重點發展220KV-500KV高可靠性、大容量SF6組合電器輸電管道、斷路器設備技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技術,直流輸變電技術,繼電設備研制與生產技術,交流變頻傳動技術和大型防爆電機制造技術。研制新型輕型載貨車、大中輕型客車生產技術,開發專用車、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和混合燃料汽車及汽車電子器件生產技術,提高汽車及其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生產工藝水平和質量的制造技術研究。開發以城市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降低汽車尾氣污染等為主的環境保護機械技術及設備。

    ② 化學工業

    促進化學工業生產精細化、工藝清潔化、控制智能化、裝置大型化、生產連續化,大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率。

    開發高濃度三元復合肥生產技術,先進技術集成、節能降耗氮肥生產新技術,鉀鎂肥大規模生產技術,推動專用復混肥及長效硅鉀肥生產技術推廣。加快農藥新產品生產技術、復配農藥新品種、農藥新劑型研究、生物降解地膜和保水劑研究。

    加快提高總硫利用率生產技術研究。重點進行焙燒、轉化、干燥生產優化控制技術,離子膜燒堿技術,純堿廢液、廢渣和落地堿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展尼龍66色母粒生產技術、聚酯生產工程技術、聚丙烯專用料、專用弱性高分子材料生產技術研究,推動實施高純氯乙酸、醋酸乙稀及苯酐產業化工程。開展合成樹脂涂料和節能低污染涂料生產技術研究,加快有機、無機復合顏料和染料新技術產品開發,開展橡膠塑料新型助劑、信息化學品技術、新化學試劑及新型提純方法技術研究,加快表面活性劑、催化劑研究及水處理化學品、造紙化學品新工藝技術開發。開發化工單元設備和專用技術設備,加快化工生產中環境保護專用技術設備的開發研究。

    ③ 紡織工業

    圍繞高檔面料,開展新型纖維、紡織工藝、服裝工藝和紡織工業機電一體化方面的高新技術研究。新型纖維的開發重點是綠色纖維和新型纖維材料。利用生物工程、化工技術對非紡織原料的纖維進行處理,開發高性能人造纖維,并加強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開發研究。提高染整加工技術水平,開發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防縮抗皺免燙等功能性整理技術及產品,增強化纖仿真、多種纖維復合物的染整加工技術水平。開發綠色纖維生產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工業用紡織品開發和生產技術水平。在生產工藝上加大計算機、微電子技術應用力度,推廣變頻調整技術在紡織機械設備中的應用。推廣電腦分色制版、數字噴墨印花、激光剪裁技術。

    ④ 輕工、食品工業

    加快造紙過程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系統技術研究,開展制漿造紙技術及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研究,新型廢紙脫墨技術及其廢液處理技術研究,不同用途和功能用紙及高附加值品種紙開發研究,提高以國產原料為主的涂料、助劑、施膠劑開發水平。

    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對食品工業原料品質進行改造,加快小麥深加工技術研究,開展綠色食品和功能食品及成分快速、精確檢測方法應用研究,各種食品添加劑研究,推廣應用食品工業節能和新能源技術。重點開展優質高產工程菌種的構建選育和應用研究,利用生物技術開發生產有機酸、微生物酸、多糖及多種生物化工產品,加快發酵制品開發研究,提高釀造原料國產化配套技術設備開發研究水平。

    重點開展塑料改性及合金化技術研究,高阻隔性復合包裝材料及大型容器工藝技術研究。加快酶制劑在制革、化工、飼料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研究和無鉻鞣劑的研制及應用,提高制革新工藝及皮革新產品開發技術水平。加快家用電器、日用化學品、日用硅酸鹽、照明電器、室內裝飾等的關鍵技術研究。

    ⑤ 冶金、建材工業

    重點開展高效連鑄技術及其集成研究,高爐噴煤、球團燒結、濺渣護爐、余熱利用技術研究,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研究,潔凈鋼冶煉技術研究,高精密冷軋帶鋼生產技術研究,礬土基優質合成原料及特種功能耐火材料制品生產技術研究。

    重點進行水泥窯外分解窯不帶補燃余熱發電技術研究,全煤矸石、高摻量粉煤灰空心磚生產工藝技術研究,及"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技術水平全面提升研究。加快特種水泥和高性能水泥生產技術,玻璃深加工工藝技術,高檔衛生陶瓷生產成套技術,回轉窯用無煙煤生產水泥技術,纖維增強玻璃鋼制品技術,非金屬礦深加工生產技術和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及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

    重點進行選礦-拜耳法、選礦燒結法氧化鋁生產工藝技術,特種用途氧化鋁生產工藝技術,280KA以上大型預焙燒鋁電解槽成套技術,交通、工業用鋁合金板材、型材生產技術,銅鋁質合金材高效精軋制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大規模集成電路用高強高導引線框架用銅帶及蝕劑加工技術,Φ6英寸、Φ8英寸集成電路用硅拋光片工藝技術和白鎢礦選礦技術研究。

    ⑥ 煤炭、電力工業

    重點開展凍結井壁結構和井壁變形監測技術研究,不穩定厚煤層綜采放頂煤高產高效采煤技術研究,煤井軟巖支護技術開發研究,井下安全監測系統和重大事故控制技術研究,潔凈煤生產技術開發研究。

    重點開展潔凈煤發電技術研究,四管爆漏和提高200MW及以上機組的燃燒穩定性與安全性技術研究,循環流化床鍋爐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研究,發電安全保護系統動作可靠性研究,帶電連續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研究,220KV、500 KV同塔多線回路設計和施工技術研究,電網、配網綜合自動化技術研究,大網互聯技術開發,靈活交流輸電和輕型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提高繼電器保護運行可靠性研究,新型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研究,綜合業務數字網的開發研究及電網商業化運營技術開發。

    3.加強農業高新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農業生態條件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我省的農業科技工作要把提高全省農業科技水平、推動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作為根本任務。在穩定提高農產品總量,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把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技術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村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整體效益。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體系,爭取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居全國前列,若干關鍵領域居于領先水平,為全省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① 農作物品種選育技術

    實施農作物品種選育科技工程,大力加強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以改善品質為主,培育專用、優質農作物品種,高度重視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滿足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和加入WTO的需要。

    大力發展種子產業化技術,以育種單位為技術依托,加強新品種保護,培育若干個大型種子企業和企業集團,實現種子產業化。

    ②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研究糧、油、果、蔬、肉、蛋、奶等農產品貯運、保鮮、包裝工藝技術,減少企業和農戶的產后損失,提高商品品質。大力開發推廣無菌防霉防蟲包裝、真空包裝、冷藏保鮮、自然保濕、通氣保鮮、低溫冷凍干燥、微波輻射保鮮等技術。

    研究生物技術、膜技術、超微粉碎技術、納米技術和超臨界淬取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各個加工領域的應用。研究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特別是傳統糧油加工技術創新與增效研究,農產品有限資源綜合利用關鍵工藝技術和可再生資源高效多次利用技術。開發新的保質調控技術,研究食品增香、營養強化技術,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需要的功能食品和專用食品。加強先進適用、操作簡易、成熟可靠的儲藏加工技術與裝備。

    ③ 綠色農業技術

    加強環境監測,重點開展土壤重金屬、農藥、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質的生物修復技術研究和灌溉水污染處理技術研究,凈化包括土壤、水和空氣等農作物生長環境。加強蔬菜等無土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重點開展生物農藥、生物化肥、安全飼料、安全獸藥的引進、研制與推廣,降低有害物質在食品中殘留量,提高食品安全性。加強轉基因作物及轉基因作物副產品再次利用的安全性評價。制訂綠色食品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加強綠色食品快速監測技術研究,為社會提供放心食品。

    ④ 農業高新技術及產業化

    加強生物技術研究。重點開展作物優異種質資源創新、作物雜種優勢利用、轉基因抗病蟲動植物育種、分子標記育種、細胞工程、植物脫毒快繁技術、細胞微繁、動物胚胎生物技術、畜禽疫病快速診斷技術、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農業高新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開發。

    開發農業生物制品,培育農業生物制品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動物疫苗、生物殺蟲劑、殺菌劑、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物飼料及添加劑的研制與開發。研究開發利用農副產品生產多種食用菌的袋料配方和栽培技術。利用基因工程、細胞融合等技術培育改良食用菌、農用益生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提高農用工業技術水平,重點支持耕作、播種、收獲、加工、節水灌溉機械的研制與開發,新型可降解農膜及其工藝研究與開發等。

    以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為目標,研制開發新型農業信息系統平臺,建立實用、標準、快捷的,可提供農業政策、農產品供求、國內外農業動態、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和農業資源等綜合信息的農業數據庫和信息網絡。研制開發農業智能化專家系統。利用3S技術等高新技術成果,建立健全準確、快捷的農業資源、環境、產量、災害等動態監測、評估、預報、預警系統,促進我省數字農業、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的發展。

    ⑤ 高效農業綜合技術

    建立主要農作物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的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加強農作物專用品種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產業化、產品標準化技術研究。在良種、良法、良田、良制高度配套、高度集成的高效農業技術體系上要有大的突破。

    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高新技術促進農業升級。綜合運用現代農業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建立一批技術密集的高新農業科技園區,引導農業向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⑥ 優良畜禽、水產品種選育及集約化養殖技術

    加強畜禽、水產新品種引進、培育、改良和快速擴繁技術研究。運用胚胎生物技術和凍精技術,加快建立高產優良核心種群,加強品種資源保護和雜交改良。建立一批標準化良種場和畜禽品種性能測定中心。

    研究解決集約化、規模化高效養殖關鍵技術。加強優質高產牧草的引進改良和種植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加強疫病防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開展新型獸藥和高效疫苗的研制,提高藥效和安全性,降低殘留。加速新型飼料及其加工設備研究與開發,提高飼料工業技術水平。廣辟飼料來源,研究蛋白質飼料、農副產品飼料的生產及高效利用技術,研制安全、高效、無污染飼料添加劑和安全飼料產品,加強飼料與畜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

    加強動物疫病的檢疫、監測技術研究。在現代化實驗室技術的基礎上,重點開展畜禽疫病快速診斷試紙和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盒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實用、特異、快速、方便的動物疫病檢疫監測系統,提高疫病檢出準確率。加強動物檢疫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特別是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檢疫監測。

    ⑦ 林木、果樹、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高效種植技術

    根據工業用材、綠化用材和生態恢復用材的需要,選擇造林樹種。采用生物技術等育種手段加速選育一批優質、速生、抗病蟲、耐干旱、耐瘠薄的新品種和無性系。研究定向、高效、集約工業用材林生產經營技術,干旱山區、瘠薄陡坡、沙荒地、鹽堿地等困難立地條件造林和植被恢復技術,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公益性林業。

    經濟林育種以適銷對路樹種為重點,加強國外優良種質資源的引進、利用,選育出一批適合我省栽培的優質、豐產、美觀、耐貯運、抗性強的周年供應系列品種。

    以優質、多抗、廣適、高效為目標,加強陸地和保護地蔬菜品種選育。加強適合不同季節、不同栽培方式的優異種質資源引進、利用和創新,培育一批適銷對路、周年供應的名、優、特蔬菜品種。大力開展蔬菜品種的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實現蔬菜品種的雜種化。

    加強經濟型、名貴型、銷路廣的花卉品種的引進、培育、快繁和種質創新。加強花期調控技術研究,實現定時開放。

    解決保護地栽培、反季節種植、周年供應、無公害生產等關鍵技術問題,研究主要經濟林、蔬菜、花卉等配套優質高效栽培模式。

    ⑧ 重大農林病蟲草害和農業災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

    重點開展重大農林病蟲草害災變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篩選推廣抗病蟲品種,研究災害風險預測技術和中、長期預測預報技術,提高預報可靠性。加強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集成,建立一批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加強生物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研制。加強害蟲抗藥機理研究,通過合理施藥技術,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的進程。加強除草劑施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和除草劑藥害補救技術研究。深化病害診斷技術和診斷試劑研究。加強植物檢疫技術研究,防止檢疫對象流入我省。

    提高森林保護技術水平。研究、引進、推廣主要用材林、經濟林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森林火災的預防、撲救技術,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和成災率。

    ⑨ 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技術

    研究建立土、水、肥演變規律監測系統。調整肥料結構,增加有機肥施用量,重點研制推廣緩釋肥。研究旱作農業技術和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技術,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永續利用。研究開發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和集水技術。引進推廣新型節能、多功能固定、半固定和移動噴灌、微灌、滴灌設備。針對我省主要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山區、干旱山區水土保持的需要,引進、培育適生速生草種樹種,開發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促進貧困地區依靠科技扶貧,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技和文化素質,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開發特色產品,提高貧困地區自身經濟持續發展能力。

    ⑩ 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工作

    重視農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工作,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區域性、專業性農業科技中心,提高我省農業科技在全國的競爭力。重點支持農業種質資源搜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創新利用工作,建立生物多樣性的數據信息系統和生物資源保護及評價體系。重視主要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的收集、保存及培育擴繁。

    4.提高服務業技術含量

    大力推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高新技術在金融、咨詢、貿易、文化等服務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增強服務業的科技競爭力。

    ① 社會服務

    加快新興服務產業技術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技術應用發展研究,遠程醫療服務現代化網絡技術應用發展研究,社區綜合智能報警服務系統技術開發,市場信息數據庫自動化管理技術研究。

    加快電子信息技術在文化科技領域應用的技術研究。開展城鄉文化市場網絡建設研究,藝術事業科技、藝術教育科技研究,數字圖書館網絡化技術研究,對外文化交流科技和文化產業化技術發展研究。開展素質教育發展研究,遠程計算機教育網絡技術應用發展研究,加快教育新產品技術開發。開展競技水平技能測試技術研究,提高體育競技水平訓練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加快體育新產品技術開發,推動體育運動創傷防治技術方法研究,全民健身理論系統研究和運動健身新產品技術開發。開展古代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夏商之前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館藏文物自動化管理保護技術研究,計算機、遙感、同位素、孢粉分析等在文物勘探中的應用研究。

    ② 交通運輸

    開展航測遙感技術在交通測試中的應用研究,交通運輸設計自動化技術研究,瀝青改性技術研究,工程質量快速檢測系統研究,提高瀝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關鍵技術研究,高等級公路及路網養護技術與設備開發綜合研究。

    加快公路快速客貨運網絡系統,道路交通信息及服務系統,高速公路通信監控、緊急事件處理和救援系統研究。

    ③ 城鎮建設

    對城市總體規劃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區規劃設計、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統發展、老城區改造、歷史文化古城和文化設施保護技術進行研究。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和綜合環境治理技術、住宅產業技術研究,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技術、建筑設計新理論和新方法研究,建筑質量檢測設備與技術研究和舊建筑物改造技術研究。加快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布局研究和小城鎮規劃設計現代化技術研究。完善風景名勝區規劃布局研究和規劃設計現代化技術研究。

    5.推動人口、資源、環境領域的技術創新

    圍繞人口科學、公共安全、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領域的技術創新,解決一批關鍵和重大技術問題,依靠科學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① 人口科學、醫療衛生與健康技術

    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重點,研究適合廣大農村人口的節育技術,開發高水平、系列化的計劃生育藥具和技術,提高出生缺陷的產前篩查和診斷技術水平。

    針對嚴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在關鍵性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基礎研究等方面,集中力量攻關,力求有所突破。注重重大疫情、災害快速救治技術研究,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術研究,中醫診療技術整理與研究。

    ② 中藥現代化研究及產業化開發

    應用現代化提取、分離、精制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技術開發水平,重點進行三類特別是二類以上中藥新藥及新劑型的研究開發,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

    加快中藥材品種資源的收集、整理、提純復壯和新品種選育,加強中藥材質量標準化、病蟲害防治和道地性系列研究,建立道地藥材規范化栽培技術體系。開展中藥材種植基礎工作的研究,同時開展中藥材采收、加工及炮制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新型飲片。加強中藥藥理模型及實驗方法、中藥藥效、作用機理和方劑配伍理論研究以及毒副作用研究。

    ③ 資源評價、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

    以提高資源的科學管理與綜合利用水平為目標,以礦產、土地、水、氣候、油氣、煤等資源為重點,開展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布及資源保證程度評價研究,資源動態監測、合理規劃、資源市場優化配置研究和礦產資源的可供性及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研究。加快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及遠景預測研究,不可更新資源高效節約利用與替代利用技術、可更新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綜合利用3S技術及衛星通訊系統建立"數字國土"系統研究。

    開展耕地資源動態平衡、合理利用與保護及中低產田改造技術研究。

    開展地下水資源勘察、合理開發與保護回補技術及節水、汲水、蓄水技術研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開展水資源保護和飲用水水質潔凈處理技術研究,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資源化技術研究。對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河南段水資源利用及生態環境影響,小浪底工程建設對河南水資源開發利用及生態系統影響開展研究,加快沿黃與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庫調蓄開發技術和山區水電資源綜合開發技術研究。

    開展先進采礦技術研究和重要金屬礦產選冶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加強貴金屬(金與鉑族)超痕量測試技術、深部礦和隱優礦技術、資源枯竭礦山后備資源找礦技術研究,加快鋁、鐵、金、鉬(鎢)等大宗礦產中低品位礦石的經濟利用研究,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利用技術研究。

    ④ 生態保護及環境治理技術研究

    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演變、系統良性循環調控技術研究,大系統生態工程技術建設研究,生態工業、農業建設研究,促進生態工業、農業的示范推廣,研究建立生態系統質量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對高濃度工業有機廢水綜合治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礦業開發區環境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并對燃煤污染脫硫、脫氮、除塵技術,噪聲污染防治技術,工業固體廢棄物大批量綜合利用及高附加值產品制造技術,天然礦物污水處理技術,流域水質污染綜合防治,輕工、冶金、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開展研究。加快工業成套環境污染防治設備開發。

    加快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遺跡和自然遺跡保護技術,環境氣象監測技術,不同生態環境系統病蟲害監測及防治技術,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技術的研究。開展污染處理設施運行監控監視系統研究和環境管理技術研究。

    ⑤ 自然災害防御

    開展短期氣候預測技術和中尺度災害天氣監測觀測技術,地震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發生規律與減災防災技術研究。開展各種自然災害內在聯系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⑥ 社會公共安全與勞動安全保障體系

    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為重點,加強社會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加快開發信息網絡安全防范技術、刑事偵破技術、證件防偽技術、社會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技術。

    以防范城市和工業重大事故為重點,研究開發對火災、爆炸、化學品泄露、煤礦瓦斯爆炸與涌水等多種事故的風險分析和安全評價技術及應急技術。研究開發提高建筑物和工業設施安全性能的關鍵技術。

    6.加強戰略性基礎研究和科普工作

    ① 戰略性基礎研究

    緊緊圍繞全省發展戰略需求,針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基礎學科的研究、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和決策研究。支持跟蹤國際科學前沿,推進學科建設。優先支持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起關鍵性促進作用的有應用前景的基礎性研究,促進學科自身發展的重大基礎性研究。鼓勵科學家進行探索性研究。

    ② 科學技術普及

    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重點組織實施"科普及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科普和科技下鄉活動,著力提高廣大產業工人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能力,提高廣大青少年的觀察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領導干部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并進行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能力。鼓勵全社會興辦與科普有關的公益性事業,重點發展一批以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園區為依托的科普宣傳基地,鼓勵科普創作,開展科普理論研究。

    (二)重點工程

    根據我省"十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需要,并結合現有科技、經濟基礎和潛在優勢,確定"十五"期間重點抓好八項重大科技工程,力爭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省政府戰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1.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

    糧食、肉類、奶類、果品深加工新型食品,陳化糧制燃料乙醇、小麥淀粉制味精等工業用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等。

    2.優質、專用農作物及優良畜禽新品種開發科技工程

    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專用、優質新品種,奶牛、肉牛等畜禽優良新品種等。

    3.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科技工程

    煤炭氣化、液化關鍵技術,煤、石油深加工技術,鋰離子電池、新型鎳氫電池等。

    4.中藥現代化科技工程

    中藥新藥、新劑型,中藥材種植、加工新技術等。

    5.生物工程新藥及新型試劑開發科技工程

    基因工程藥物、診斷試劑,生化新藥,基因疫苗等。

    6.新型通訊及顯示設備開發科技工程

    程控交換及接入設備,網絡產品,新型移動通訊設備,PDP和新型LED關鍵技術等。

    7.納米技術應用科技工程

    納米材料制備技術,應用納米技術開發新型功能材料等。

    8.綠色農業科技工程

    土壤有害物質生物修復技術和灌溉水污染處理技術,無公害作物及食品開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等。

    四、支撐措施

    (一)構建社會化創新體系

    1.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大中型骨干企業和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要建立技術中心或技術開發機構,鼓勵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和具備完成技術創新全過程能力的優勢,積極開展符合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戰略需要的技術創新活動;政府科技計劃大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和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項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也要向有條件的企業傾斜;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政策和社會環境,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

    2.深化科研機構改革,促進科技力量進入主戰場

    加快科研機構的企業化轉制步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實行企業化轉制,可轉為科技型企業、整體或部分進入企業,也可以轉為企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步驟地進行精簡和優化組合,大多數要實行企業化轉制,主要提供公共服務、無法得到相應經濟回報的科研機構,按非營利性機構運行和管理。

    3.發展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促進科技經濟結合

    要在深化科研機構改革的進程中,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把一批綜合能力較強的科研機構發展成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實現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的集成。加強創業中心建設,抓好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在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之間牽線搭橋,促進成果轉化;更好地發揮技術市場、咨詢機構、專利代理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

    4.擴大對外科技合作,利用外部科技力量

    針對我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加強同省外、國外的合作,構筑、提升創新和科技進步的平臺。鼓勵國外、省外知名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或國際性、區域性組織在我省建立研究中心和分支機構等;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吸引高層次留學人才和國外優秀人才為我省服務。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彌補我省創新資源的不足。

    5.建設科技發展基地,發揮引導輻射作用

    根據我省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需要,集中有限資源,優化局部環境,建設各類科技發展基地。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高新農業試驗示范園區、大學科技園、軟件園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科研技術裝備水平,為工程化、產業化提供發揮引導輻射作用的環境能力。加快科技自身條件建設,提高科技競爭力。

    (二)優化創新環境

    優化創新環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重要標志。

    1.優化政策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省計委、省科委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關問題的報告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的通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科技進步工作組織領導的通知》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有關政策。同時,隨著形勢發展,探索研究新的科技扶持政策,包括投入政策、創新政策、成果轉化、科技培訓及科技人才政策等,優化創新政策環境。

    2.加強科技法制建設,規范創新行為

    在不斷完善地方現有科技法規的基礎上,"十五"期間,要爭取盡快制定和實施《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河南省技術創新條例》和《河南省科技投入條例》等,逐步形成我省比較完善的科技法規體系。加大現有國家和省科技法律、法規的貫徹和執法檢查力度,努力將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創新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康發展。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認真貫徹實施新修訂的《專利法》、《河南省專利保護條例》,切實加強執法監督和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資金投入是科技創新的要素,要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增加科技投入,以推進"十五"科技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的完成。

    1.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

    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引導,推動企業產生技術創新的壓力和動力,變被動創新為主動創新,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促進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到"十五"末,企業的R&D經費投入要達到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50%以上。

    2.引導鼓勵金融部門增加科技投入

    技術創新活動,特別是產業化環節,需要金融部門加大投入力度。要通過財政資金的優化使用,引導、鼓勵金融投資,充分發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金融部門在科技投入中的重要作用。

    3.擴大社會融資

    社會融資潛力巨大。要注重運用發行債券、建立基金、特別是上市融資等金融工具,進一步支持有一定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即將建立的創業板市場降低入市門檻這一優勢,促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4.大力發展風險投資

    建立風險投資新機制,規范風險投資行為規則;出臺優惠政策設立引導資金,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創建風險投資基金;吸引省外、國外風險投資機構來我省建辦事處或選擇投資項目;充分利用即將建立的創業板市場促進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發揮風險投資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新興企業的成長和新興產業的形成。依靠金融資本和上市融資,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5.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是建立多元化投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撐手段。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大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力度。

    省級科技三項經費和科學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十五"期間每年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省級科技基本建設投資占本級基本建設投資的比例要在落實2%基礎上,從2001年起每年增長1.5個百分點,主要用于科研基礎條件的建設。

    (四)擴大創新人才隊伍

    要充分重視人才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穩定和擴大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一是全方位吸引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重點吸引學科帶頭人和院士、博士、留學歸國人員等高層次人才來豫工作、為豫服務;采取各種合作方式,引進更多人才,支持為我省經濟和科技發展服務的各類創新人才發揮專業專長。二是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穩定人才隊伍。要引入競爭機制,優化創新環境,加大省"杰出人才創新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力度,積極支持青年學術骨干申請、主持重大科技項目,為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三是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再培養。要重視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實踐鍛煉,通過實施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學術帶頭人。

    有重點地選拔若干個我省優勢學科領域中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學者,給予高強度支持,為其能夠占領本領域科學前沿創造條件。

    (五)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計劃的引導作用

    省級科技計劃現階段主要支持應用開發研究和產業化,同時也支持必要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其它基礎工作。政府科技計劃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扶持和宏觀調控。

    面對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新形勢、新任務,為更好地發揮政府科技計劃的作用,對省科技計劃體系進行改革。其著力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突出重點,加強集成,強化導向作用;二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公正性、透明度;三是規范管理,提高效率;四是更加注重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注重產學研結合,注重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

    政府科技計劃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高效的計劃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環境;建立健全競爭、監督和制約機制,實現計劃決策、管理和評價的相對獨立;加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技術預測工作,發揮科技決策咨詢作用;實行科技項目招投標制,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估制度,推行課題制。